
(1) [frost in autumn]∶秋天的霜
(2) [white hair]∶比喻白发
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1).秋日的霜。《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唐 卢纶 《冬夜赠别友人》诗:“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2).常用以比喻威势盛大、品质高洁、言辞严厉、心志壮烈。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喜如春阳,怒如秋霜。”《后汉书·孔融传论》:“懍懍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晋书·儒林传·范弘之》:“志厉秋霜,诚贯一时。”
(3).喻白发。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宋 苏轼 《老人行》:“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鬢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4).喻剑。 三国 魏 曹丕 《大墙上蒿行》:“白如积雪,利若秋霜。”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犯着咱三尺秋霜,管教你登时落叶黄。”
秋霜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本释义
“秋霜”指秋季的寒霜,是气温骤降时凝结于地面的白色冰晶。《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秋季出现的霜,常比喻严厉或白色的事物。”其自然属性体现为季节更替的典型气象现象,如:“深秋时节,草木皆披秋霜。”
二、古汉语意象延伸
古人以秋霜喻指威严、肃杀之气。《说文解字》释“霜”为“丧物成物者”,暗含自然法则的严苛。如《汉书·孙宝传》载“秋霜之威”,形容刑罚严峻。
因霜色洁白,常借指白发,象征年华老去。李白《秋浦歌》中“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霜喻鬓发斑白,抒时光流逝之叹。
三、文学象征意义
在古典文学中,“秋霜”兼具双重意象:
四、科学成因补充
秋霜的形成需地表温度低于0℃且空气湿度饱和,多现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此现象与“霜降”节气相关,属二十四节气中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反映气候过渡特征。
权威参考来源
“秋霜”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
一、自然现象 指秋季形成的霜冻,常见于农历九月至十月(深秋季节),具有降温、植物凋零的特征。如《史记》中“秋霜降者草花落”即描述这一自然规律。
二、文学比喻
三、特殊意象
四、文化载体 成为文学创作常见意象,如现代散文《我爱那银色的秋霜》,以及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其多重象征意义。
摆饭傍继超格朝庆床婆子淳谨捣衣石登闉点中耑爱独弦琴繁饰浮肥革路隔路喉唇酵母结尾金舌蔽口锦帙谲诞句追叩辕籁竽牢壮梿枷灵观林荫路蒙求蜜蝍年分喷溢剖鲤普罗情迹劝誉人潮人谋扫雪圣朝伸冤理枉奢香市道之交饰巧诗筒适物世雄失诸交臂收叙收责説好説歹四布衣四肢百体屠刲汪濊伪冒文绉绉霞旦晓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