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衙的意思、北衙的詳細解釋
北衙的解釋
皇帝禁軍。 唐 代,羽林、龍武、神武、神策四軍為皇帝禁軍,因在皇宮之北,故稱。《舊唐書·音樂志一》:“先一日,金吾引駕仗北衙四軍甲士,未明陳仗,衛尉張設,光祿造食。”《新唐書·兵志》:“夫所謂天子禁軍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諸衛兵是也;北衙者,禁軍也。”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一:“謁者北衙新掌節,郎官西府舊乘驄。”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 衙的解釋 衙 á 舊時官署之稱:公衙。衙門。衙參(乶 )(官吏到上司衙門,排班參見,禀白公事)。衙役。 唐代皇帝前殿:“元和十五年正月……群臣始朝于宣政衙”。 排列成行的事物:槐衙。柳衙。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北衙”是唐代軍事機構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
基本定義
北衙是唐代皇帝直轄的禁軍機構,主要負責宮廷及皇帝的護衛。其名稱源于禁軍總部位于皇宮北側,與宰相管轄的“南衙”形成方位對應。
-
組成與職能
北衙禁軍包括羽林、龍武、神武、神策四軍,均由皇帝直接統轄。主要職責包括宮廷守衛、皇帝出行儀仗及京畿防衛,具有高度的軍事權威性。
-
與南衙的對比
- 北衙:隸屬皇帝,代表皇權,駐紮皇宮北側,職能集中于禁衛與皇權維護。
- 南衙:隸屬宰相府,分隸十二衛(如左右衛、左右骁衛等),負責京城治安與行政輔助,代表相權。
兩者形成“文武區别,更相檢伺”的制衡關系。
-
曆史意義
北衙的設立強化了唐代中央集權,通過禁軍直接控制權削弱了宰相的軍事影響力。中唐後,神策軍逐漸成為北衙核心,甚至參與朝政,反映了唐代後期宦官專權的背景。
北衙不僅是唐代禁軍的代稱,更是皇權與相權制衡的體現,其演變與唐代政治軍事格局密切相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北衙(běi yá)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北方的衙門。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北(běi)和衙(yá)。北部首的拆分部首是匕,而衙部首的拆分部首是行。關于這個詞的來源,據說它最初是用來指稱北方地區的官署與衙門的名稱。在繁體字中,北衙的寫法是「北衙」。古時候,北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可能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獻中,北衙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是整體意思都是相同的。下面是一個關于北衙的例句:“這座北衙是北方地區的行政機構。”關于組詞方面,可以将北衙與其他詞語組合在一起,例如北衙官員、北衙政務等。類似意義的詞語可以是北府、北堂等,而相反意義的詞語可能是南衙、南府等。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