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粉黛脂澤,均為化妝用品。引申為裝飾。 唐 上官儀 《勸封禅表》:“發神化之丹青,敷禮義之粉澤。”《初學記》卷二一引《太公六韬》:“禮者,天理之粉澤。” 金 元好問 《己亥十一月十三日雪晴夜半讀書山東龛看月》詩:“ 青女 有功加粉澤, 素娥 無意惜娉婷。” 姚華 《曲海一勺·原樂》:“玉帛鐘鼓,不惟其器,豈必絢爛多儀,炫其粉澤,喧闐衆響,藉為玄黃?”
(2).修飾,潤色。《新唐書·員半千傳》:“ 半千 不顓任吏,常以文雅粉澤,故所至禮化大行。” 明 歸有光 《河南策問對》:“善用人之長,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 清 厲鹗 《東城雜記·程源》:“ 孔子 曰:‘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吾思起草茅巖穴,以粉澤太平。”
(3).特指文詞上刻意雕飾。 唐 柳宗元 《報崔黯秀才書》:“今世貴辭而矜書,粉澤以為工,遒密以為能,不亦外乎!”《朱子語類》卷一三九:“ 歐公 東坡 亦皆於經術本領上用功,今人隻是於枝葉上粉澤爾。”
(4).掩飾。《新唐書·盧從史傳》:“既得志,寖恣不道,至奪部将妻,而能辯給粉澤其非。”
“粉澤”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四層意思:
化妝用品引申為裝飾
本義指古代女性使用的粉黛、脂粉等化妝品,後引申為對事物的裝飾或美化。例如唐代上官儀在《勸封禅表》中提到“敷禮義之粉澤”,即以禮義來修飾政治教化。
修飾與潤色
常用于形容對文字、典章等内容的加工潤色。如《新唐書·員半千傳》記載其“以文雅粉澤”,即通過文采修飾推動禮教傳播。
文詞刻意雕飾
特指文學創作中過度追求辭藻華麗的現象。唐代柳宗元在《報崔黯秀才書》中批評時人“粉澤以為工”,認為這種雕飾掩蓋了文章本質。
掩飾
在部分語境中帶有負面含義,表示用表面修飾掩蓋真實内容。例如朱熹曾評價某些文人“于枝葉上粉澤”,即批評其舍本逐末。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應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例如“粉澤太平”既可指潤色盛世景象,也可能暗含粉飾太平的貶義。
“粉澤”一詞常常用來形容物體表面柔和而光滑的質感,尤指某些細膩光潤、如粉末般的細膩光澤。
“粉澤”一詞由“米”部和“水”部組成,共包含9個筆畫。
“粉澤”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指代物體表面的細膩光滑光澤。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粉澤”。
在古代漢字中,粉澤的寫法多種多樣,有時會使用不同的變體來表達相同的意思。常見的古代寫法包括“粉摘”、“粉澤”等。
1. 她的皮膚白皙細膩,散發着一種粉澤般的美。
2. 這件衣服的質感非常好,摸上去有一種粉澤的觸感。
組詞:粉嫩、粉白、粉色。
近義詞:光潤、細膩、光澤。
反義詞:粗糙、無光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