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泥;不超脫。 明 宋濂 《送季芳聯上人東還四明序》:“吾佛之學,明心而已矣。然心未易明也,結習之所膠滞,根塵之所蓋纏,沉冥於欲塗,颠倒於暗室,而不能自知。” 孫犁 《緻鐵凝信》一:“你對生活,是很認真的,在濃重之中,能作淡遠之想,這在小說創作上,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膠滞于生活。”
“膠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由“膠”(黏合劑)和“滞”(停滞)組合而成,形容事物運行不順暢、缺乏活力或靈活性,類似于被黏住而難以流動的狀态。例如可用于描述工作、學習進展緩慢或人際溝通不順暢的情景。
引申含義
在更抽象的層面,它表示“拘泥、不超脫”,強調思想或行為被固有觀念束縛,缺乏變通。例如明代宋濂在佛學讨論中提到“結習之所膠滞”,指人心被習氣困擾而無法明悟。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如“僵化”“拘泥”,反義詞則包括“靈活”“通達”等。需注意其多用于書面語境,口語中較少出現。
“膠滞”既可用于描述具象的停滞狀态,也可批判思維或創作上的局限性,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膠滞》這個詞是形容一個物體黏糊不流暢或者活動困難的狀态,可以用來描述膠水粘性大而難以流動,或者形容機械運動時因阻力過大而緩慢或者停滞不前。
《膠滞》這個詞的拆分為“⺜”和“滞”,“⺜”是這個字的上面部分,稱為“艸(cǎo)”。而“滞”是這個字的下面部分,它是由“水(shuǐ)”和“帶(dài)”組成。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解釋,膠滞的總筆畫數為16。
《膠滞》是一個現代詞彙,源于對膠黏物體的特性進行的描述。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膠黏物品難以流動的現象,因此人們形象地用“膠滞”來形容這種狀态。
《膠滞》的繁體字為「膠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膠滞》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是「膠滯」。這個寫法中的「膠」與現代的「膠」相對應,「滯」則與現代相同。
1. 這種膠水太膠滞了,無法流動。
2. 機器因為長時間未保養而變得膠滞。
組詞中包含“膠滞”字的詞彙有:膠滞性、膠滞狀态。
近義詞有:黏滞、粘滞、黏糊。
反義詞有:流暢、順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