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厹矛的意思、厹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厹矛的解释

有三棱锋刃的长矛。《诗·秦风·小戎》:“厹矛鋈錞,蒙伐有苑。” 孔颖达 疏:“厹矛,三隅矛,刃有三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厹矛是中国古代兵器中的一种特殊矛类,其名称和形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溯源

“厹”字本义指三棱锋刃,《汉语大字典》释其形为“矛柄下端的锥形金属套”见《汉语大字典》第2版第217页。该字形由“九”(表多棱)与“矛”组合,直观体现兵器结构特征。

二、形制特征

厹矛最显著的特点是矛头呈三棱锥形设计:

  1. 三刃构造:矛头带三条锋刃脊线,截面呈三角形《考工记·庐人》载“厹矛,参分其长”
  2. 穿刺强化:棱刃结构增强穿透力,能有效破甲《诗经·秦风·小戎》“厹矛鋈錞”郑玄笺“厹矛,三隅矛也”
  3. 青铜材质:商周时期多为青铜铸造,战国后出现铁制变体考古学报《殷墟青铜兵器研究》

三、功能与使用

作为车战时代重要兵器:

四、文献佐证

早期典籍多次记载其制:

《诗经·秦风·小戎》:“俴驷孔群,厹矛鋈錞”

《考工记·庐人》:“厹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

郑玄注《周礼》:“厹之言三隅也”

五、考古实证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矛(约公元前1800年)已见棱刃雏形,安阳殷墟M1004号墓出土的商代三棱铜矛,脊线长达24厘米,印证文献记载《殷墟发掘报告》1958年。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兵器研究》. 考古学报, 1995(3).
  3.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5卷. 文物出版社, 1996.
  4. 李学勤主编.《考工记注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网络扩展解释

“厹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读音:qiú máo()
含义:指古代一种有三棱锋刃的长矛,常见于先秦文献。其名称来源于矛头的三棱造型,“厹”字在此特指三棱结构(《诗经》及孔颖达注均有记载)。

文献出处

《诗经·秦风·小戎》中记载:“厹矛鋈錞,蒙伐有苑”,孔颖达疏注称“厹矛为三隅矛,刃有三角”(),说明其形制特点。

扩展说明

  1. 词源解析:
    “厹”本义可能与农具相关(如挖掘工具),后衍生为兵器描述();“矛”为长柄攻击武器,二者组合后特指三棱矛。
  2. 文化背景:
    作为先秦战车装备,三棱设计增强穿透力,多见于车战时代,后随战争形态演变逐渐消失。

其他关联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八股式飙烨避乘骢碧鸡坊蹭窝昌遐朝懽暮乐吃得消重规袭矩牀铺杵搏石档案馆短韵烦恶贩贾粪除封妻廕子服闻诡密归省故邑好脩宏旨化色五仓佳绩见义当爲狡谲解署锦段搢朴睽阔馈运老满老实疙瘩脸红联欢栎木凌犯马甲袋模拟方法烹宰披绵僻王被绣昼行普请箧箧清闲自在取则扰冗潲桶审画手戳帖墨同馆透平伟志武媚吴王舷梯小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