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恍若,好像。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於是逍遙暇豫,忽若忘歸。”
(2).倘或,假使。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冥迹》:“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 顧 家子。”《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可中修善到諸天,居處生涯一切全……忽若共君生那裡,尋常自在免憂煎。” 蔣禮鴻 通釋:“這段文章,‘可中’和‘忽若’并用,都是‘倘或’的意思。”《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伏願世尊慈悲,少借威光,忽若得見慈親,生死不辜恩德。”
“忽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恍若、好像
表示事物或狀态仿佛、如同某種情景。例如:
倘或、假使
用于假設或條件句中,相當于“如果”“假使”。例如:
“忽若”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常見于古文或文學創作,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忽若(hū ru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女”。其中,“心”表示與情感和心理相關的事物,“女”表示與女性相關的事物。
根據筆畫來看,忽若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
忽若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的記載出處來自《莊子·外物》。在文中,忽若用來形容某種情感或者心理狀态的突然發生或改變。具體來說,它表示情感或心理狀态突然轉變得像女性那樣溫和、柔軟。
在繁體字中,忽若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的差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考古發現和古代文獻記載,古代忽若的寫法略有差異。它的部首拆分仍然是“心”和“女”,但字形稍有差異。在古代,它的發音也許與現代有所區别。
以下是一些關于忽若的例句:
1. 他原本一臉嚴肅,但當聽到好消息時,臉上忽若露出了一絲微笑。
2. 忽若的心情讓人琢磨不透,像雲一樣變幻莫測。
忽若這個詞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形成新的意義。例如:
1. 忽若風雲:形容事物變化迅速,仿佛風雲變幻。
2. 忽若淩波:比喻人的容貌美麗動人,如行走在水面上一樣輕盈自如。
忽若的近義詞可以包括:頓時、突然、猛地。它們都表示事物發生或變化的速度很快,沒有預兆。
忽若的反義詞可以是:漸漸、逐漸、緩慢。它們表示事物發生或變化的速度很慢,有明顯的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