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類的意思、介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類的解釋

貝類。亦指貝類的外殼。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三節三:“古代的原始貝币是用介類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類是漢語中對具有堅硬鈣質外殼的水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主要包含貝類、螺類、蚌類等軟體動物。該詞源于古代漢語“介”字的引申義,原指铠甲或堅硬的外殼,《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介蟲之外殼堅硬者”。

從生物學分類看,介類多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或腹足綱,例如蛤蜊、牡蛎、田螺等。《辭海》指出其典型特征為“體外具兩片石灰質殼,頭部退化,以鰓呼吸”。古代文獻中,《禮記·月令》已有“孟冬之月,介蟲敗谷”的記載,反映其與農耕文化的關聯。

在文化象征層面,介類外殼因質地堅硬且紋路獨特,常被用于制作裝飾品或貨币。考古研究顯示,商周時期的貝币即取材于介類外殼,印證了其在古代經濟中的作用。現代水産學中,介類是重要的經濟物種,全球年産量超2000萬噸,中國沿海養殖的蛤蜊、扇貝等品種占據主要份額。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3. 《禮記·月令》(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中國古代貨币史》(文物出版社,1998)
  5. 《中國水産養殖産業發展報告》(農業農村部,2023)

網絡擴展解釋

“介類”是一個漢語詞彙,根據搜索結果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一、基本含義(貝類相關)

  1. 核心釋義
    指貝類生物或其外殼,如和均提到“貝類,亦指貝類的外殼”。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也指出,古代曾用介類外殼作為原始貨币。

  2. 應用示例

    • 文獻記載:“鮮或凍魚介類”中的“介類”指海鮮中的貝類()。
    • 考古研究:印證了貝類在古代經濟中的貨币功能()。

二、延伸含義(事物關聯性)

部分詞典提到“介類”可表示事物相互關聯、影響的關系()。


總結與建議

  1. 主要用法:實際應用中,“介類”多指貝類或其外殼,尤其在生物學或曆史文獻中。
  2. 特殊用法:延伸含義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3. 擴展學習:若需了解“介”的更多含義(如介詞、耿介等),可參考-10的介詞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報身佛笨貨滮流閉結婢魚不系漕路常好秤鈎聰刻從喪帶水拖泥蕩散刀州夢電灌吊襚豆瓣煩速分化瓦解腹面剛辯鼓旆鴻骞紅絲疔花轎斛舟建德國肩子接待員金徒舊楮跼蹄萊彩煉臂螺角末摋幕位凝停旁騎拼綴前知锲刻傾側羣治神駕神守説真格的私衷貼理踢雪烏骓統和頭湯完固文庫骧首仙環下稍習見系吝細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