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賄的財物。《梁書·袁昂傳》:“時尚書令 王晏 弟 詡 為 廣州 ,多納賕貨, 昂 依事劾奏。”
“赇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ú huò,其核心含義指行賄的財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赇”(賄賂)和“貨”(財物)組成,合指用于賄賂的財物。例如《梁書·袁昂傳》中提到:“多納赇貨”,即指收受大量賄賂的財物。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描述官員受賄或行賄行為涉及的財物。例如:“依事劾奏赇貨”表示根據事實彈劾收受賄賂的行為。
與“赆貨”的區分
需注意與“赆貨”(jìn huò)的區别:後者指進貢的財物,如唐代張銑注解中提到的“納賮貨”,屬于合法貢品,而“赇貨”則帶有非法性質。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赇”字已較少單獨使用,但“賄賂”“贓物”等詞與“赇貨”含義相近,可用于理解其内涵。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梁書》等史料來源。
赇貨(kuí huò)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代非法或不道德的財富,包括非法獲得的財物、貪污受賄的財物,以及以欺騙、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財物。
赇字由貝部和秋部組成。貝部是貝字旁,表示貝財,是赇字的左邊部分;秋部是秋字旁,表示秋收,是赇字的右邊部分。赇字總共有13畫。
赇字最早出現在西周銅器銘文中,有關學者認為它可能是古代一種掠奪行為的象形字,表示侵占或竊取他人的財物。隨着時間的發展,赇字逐漸擴展為指代非法或不道德的財富。
赇字的繁體為「賕」。
在古代漢字中,赇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比如,赇字的金文形态中的秋部和現代字形稍有差異,但整體結構依然相似。
1. 他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了大量赇貨。
2. 這些赇貨都是他貪污受賄所得。
赇官(指************的官員)
赇賄(指非法取得的財物)
赇款(指通過欺騙或非法手段獲得的錢財)
貪污、受賄、竊取
正當財富、合法收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