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十友的意思、方外十友的詳細解釋
方外十友的解釋
指 唐 初不拘世俗禮法的十位好友。《新唐書·陸馀慶傳》:“﹝ 餘慶 ﹞雅善 趙貞固 、 盧藏用 、 陳子昂 、 杜審言 、 宋之問 、 畢構 、 郭襲微 、 司馬承禎 、釋 懷一 ,時號‘方外十友’。”
詞語分解
- 方外的解釋 ∶世俗之外,舊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彼遊方之外者也。;;《莊子;大宗師》 ∶邊遠所在,異域詳細解釋.區域、範圍之外。方位之外。《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貴賤無司,事變日至,此居於圖東方方外。”.域外;
- 十友的解釋 .稱相友好的十人。《新唐書·陸馀慶傳》:“﹝ 陸餘慶 ﹞雅善 趙貞固 , 盧藏用 、 陳子昂 、 杜審言 、 宋之問 、 畢構 、 郭襲微 、 司馬承禎 、釋 懷一 ,時號方外十友。”《明史·文苑傳一
網絡擴展解釋
“方外十友”是唐代初期的一個文人群體稱謂,指十位不拘泥于世俗禮法、交往密切的好友。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方外:原指世俗之外,常用來形容超脫禮教或隱居之人。
- 十友:十位志趣相投的朋友。
合稱指代十位不循常規、追求自由交往的文人。
-
曆史背景與成員
據《新唐書·陸馀慶傳》記載,該群體以陸馀慶為核心,成員包括:
- 趙貞固、盧藏用、陳子昂、杜審言(杜甫祖父)
- 宋之問(宮廷詩人)、畢構、郭襲微、司馬承祯(道教名士)、釋懷一(僧人)
這些成員身份多元,涵蓋詩人、官員、隱士、僧道,體現了唐代儒釋道交融的文化背景。
-
群體特點
- 不拘禮法:反對繁文缛節,主張率性交往。
- 文學影響:如陳子昂倡導詩歌革新,宋之問推動律詩定型,對盛唐文學有奠基作用。
- 思想交融:成員中既有儒家文人(如杜審言),也有佛道人士(如司馬承祯、釋懷一),反映了唐代三教合流的趨勢。
-
相關考據
需注意,“十友”在曆史中另有其他組合(如明初“北郭十友”),但“方外十友”特指唐代這一群體,且文獻中實際列出的成員為9人,可能因記載疏漏或“十”為虛指。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員生平或文學貢獻,可參考《新唐書》《唐才子傳》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外十友是指追求自由、遠離塵世的十種類型的朋友。下面是相關信息的彙總: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方旁,四畫)外(一畫),十(兩畫)友(四畫)。
來源:方外十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是曹雪芹用來描繪主人公賈寶玉的親密朋友的一種表達。
繁體:方外十友(繁體字:方外十友)
古時候漢字寫法:方外十友(古時候通常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賈寶玉與黛玉、寶钗、探春等人是方外十友中的代表。
組詞:方外生活、方外之人
近義詞:方外好友、離世知己
反義詞:紙醉金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