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漆书写的竹木简。《东观汉记·杜林传》:“ 杜林 字 伯山 , 扶风 人,於 河西 得漆书《古文尚书经》一卷。”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嗟尔后来,尤须靳固,宜抱漆书而兴叹,莫将棐杮以藩身。”
(2).用漆书写。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说分》:“ 完白山人 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或者疑其破坏古法,不知 商 周 用刀简,故籀法多尖,后用漆书,故头尾皆圆。”
漆书是汉语词典中具有双重含义的书法术语,具体释义如下:
指中国汉代及以前,用天然漆(又称大漆)作为书写媒介,在竹简、木牍上书写的文字形式。因漆汁黏稠、书写工具特殊(需用硬毫或削竹为笔),其笔画特征表现为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又称“蝌蚪文”。这种书写方式盛行于竹简广泛使用的时代,是研究先秦至汉代文字演变的重要实物证据。来源:《汉语大词典》《中国书法大辞典》。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号冬心),突破传统毛笔束缚,截取毫端、用笔如刷,创造出一种方正古拙、棱角分明的独特书体。其特点包括:
可见,“漆书”既是对古代书写材料的客观描述,亦成为特定艺术风格的代称,其核心均指向工具与媒介对文字形态的塑造作用。
“漆书”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书法艺术综合理解:
材料与载体
指用漆作为书写材料,在竹木简或墙壁上记录的文字形式。例如,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即被称为“漆书壁经”。此类书写方式在汉代文献《东观汉记·杜林传》中也有记载,如河西发现的漆书《古文尚书经》。
历史意义
漆书是早期文字保存的重要形式,因漆的耐久性,部分古代典籍得以留存。南朝《千字文》中“漆书壁经”即是对这一形式的描述。
金农的“漆书”
清代书法家金农独创的字体,突破传统毛笔用法,截毫端作书,以侧锋写出横画宽厚、竖笔瘦削、字形竖长的特点,形似漆帚刷写,故称“漆书”。
艺术特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分析,漆书笔法源于商周刀简与漆书演变,头尾圆润的特征影响了篆隶融合的创作。金农代表作如《东萼吐华图》等,成为清代书法创新的典范。
漆书既指古代以漆为墨的书写形式,也特指金农打破传统、自成一格的书法艺术,两者均在中国文字史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鼇里夺尊白望殡宫春吏辞味迭岭风和日暄赶塌呱呱叫挂虑寡闻少见姑恶轨等骸炭海夷道耗磨日诃逐火光冲天胡哨兼天节义接着鸡飞狗窜棘径击灭静邃金谷酒饥穷继声韭菁就罄极则醵率拘拿儿窥朝亮弼立本羞里程碑厉鸷陋圃谋害拟人化平陈清账穷峡湫窄忍容氄衣柔远能迩筛箩蛇粟拭子菽麦私试体己钱玩黩罔像祥华香几香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