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潑的意思、放潑的詳細解釋
放潑的解釋
[be unreasonable and make a scene] 〈方〉∶撒潑;耍賴
詳細解釋
撒潑,蠻不講理。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二折:“你這小孩子家就學得放潑那。”《西遊記》第十七回:“你這個猴子,還是這等放潑!” 茅盾 《動搖》一:“茶壺的碎瓷片散在地上,仰着死白色的破臉,像是十分委屈,又像是撒賴放潑的神氣。”
詞語分解
- 放的解釋 放 à 解脫約束,得到自由:把籠子裡的鳥放了。放膽。放誕。放任。放肆。放歌。放懷。豪放。釋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學。放晴(陰雨後轉晴)。 帶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動,放
- 潑的解釋 潑 (潑) ō 猛力倒水使散開:潑灑。潑街。潑墨(中國畫技法之一)。潑水。潑冷水(喻打擊人的情緒)。 野蠻,不講理:潑辣(a.兇悍;b.有魄力。均亦作“撥剌”)。潑皮(流氓)。撒潑。潑婦。 有魄力:他
網絡擴展解釋
“放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fàng pō()。
- 構成:由動詞“放”和形容詞“潑”組成,形容言行舉止放肆、粗野,帶有不顧及他人感受或社會規範的含義。
- 核心意義:既可表示撒潑、蠻不講理(如方言中的耍賴行為),也可形容藝術風格的大膽奔放(如音樂或繪畫)。
二、詞源與演變
- 早期文學記載
元代王晔的《桃花女》提到“放潑”形容粗野不通情理的行為(例:“知他是您行兇也那我放潑”);明代《西遊記》《醒世恒言》等作品也沿用此義。
- 典故争議
有說法認為源自《莊子·外物》中胡公放蕩不羁的故事,但此說法未在其他權威文獻中廣泛出現。
三、用法與例句
- 貶義用法
描述撒潑耍賴的行為,如茅盾《動搖》中“撒賴放潑的神氣”。
- 中性/褒義用法
形容藝術表現力,如“演奏激情充溢,奔放潑辣”。
- 方言特色
部分地區将“放潑”等同于“耍賴”,如“這小孩子家學得放潑”。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放潑”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寫,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情感色彩。例如:
- 貶義:“她當衆放潑,場面一度混亂。”
- 褒義:“他的畫風放潑灑脫,充滿生命力。”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桃花女》《醒世恒言》等古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潑》這個詞是指一個人行為放縱、隨性、活潑的意思。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字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字義】:放潑形容一個人行為放縱、隨性、活潑。
【拆分部首和筆畫】:放潑由兩個漢字組成,左邊是“放”字,由“方”和“攵”組成,右邊是“潑”字,由兩個“水”字組成。
【來源】:放潑一詞最早出現在《六書正義》一書中。它的意思是指水流淙淙、聲音洪亮。後來,人們通過比喻将其引申為一個人行為活潑、放肆的意思。
【繁體】:放潑的繁體字是「放潑」。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放潑可以寫作「放放」或者「放火」。
【例句】:
1. 她的笑聲那麼放潑,總能帶給我快樂。
2. 這個孩子真是放潑,總是跑來跑去,不停地說個不停。
【組詞】:放縱、放肆、活潑、潑辣
【近義詞】:開朗、活躍、開放
【反義詞】:拘謹、保守、守規矩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放潑》這個詞的意思和相關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