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旒的意思、蔽旒的詳細解釋
蔽旒的解釋
冠冕前後懸垂的玉飾。借指皇帝面前。語出《孔子家語·入官》:“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明 李東陽 《吊顔魯公詞》:“如公者狀貌不達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國紀,義存天常。”
詞語分解
- 蔽的解釋 蔽 ì 遮,擋:蔽野。遮蔽。掩蔽。 隱藏:蔽匿。隱蔽。 欺騙,隱瞞:蒙蔽。蔽美揚惡。 概括:一言以蔽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旒的解釋 旒 ú 古代旌旗下邊或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旌旗垂旒”。 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蔽旒”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比喻及曆史語境三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構成與發音
- 發音:bì liú()。
- 字義分解:
- 蔽:意為“遮蔽、掩蓋”;
- 旒:原指古代帝王冠冕前後懸垂的玉串飾物,如《孔子家語》提到“冕而前旒,所以蔽明”,象征帝王不苛察細枝末節。
二、核心含義解析
-
字面意義:
指用手或飾物遮擋冠冕的旒,如遮蔽視線或身份标識。例如帝王冠冕的旒既有裝飾作用,也暗含“不察察為明”的治國理念。
-
比喻意義:
引申為掩飾身份或才能的行為。例如故意隱藏才華(如“賢者蔽旒以待時”),或隱瞞真實地位以低調處事。
-
曆史語境中的特殊指代:
在明代文獻中,“蔽旒”曾被用來代指皇帝面前或帝王視線所及之處,如李東陽《吊顔魯公詞》中的用法。
三、用法與語境
- 語言色彩:中性詞,但可能隱含貶義(如刻意僞裝)。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常見于曆史、文學類文本。例如:“他雖才華橫溢,卻常蔽旒以避鋒芒。”
四、相關拓展
- 近義詞:韬光養晦、深藏若虛。
- 反義詞:鋒芒畢露、恃才傲物。
- 文化背景:古代帝王冠冕的設計(如“十二旒”)不僅是權力象征,也體現“垂旒蔽明”的政治哲學。
如需更全面的曆史用例或語義演變,可查閱《孔子家語》及明代文人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蔽旒 (bì líu) 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蔽,意為掩蓋、遮蔽;旒,指古代帽子上所佩戴的垂飾。蔽旒一詞源于古代,用以形容某種遮蓋物或者掩護的裝飾物。
蔽的構造是由"艹"和"畐"兩個部首組成的,艹是一個象征植物的部首,畐則表示一種又一種縱橫交錯的線條。旒的構造是由"方"和"鬯"兩個部首組成的,方表示正方形,鬯表示祭祀時所用的酒器。蔽旒的總體構造可以看作是兩個部首的組合。
在繁體字中,蔽旒的字形沒有變化,仍然是"蔽旒"兩個字的組合。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蔽旒是以象形為主的,字形和現代漢字有一定差别。
例如,我們可以用蔽旒這個詞造兩個例句來解釋它的含義:
1. 雨點蔽旒,擋住了我們的視線。
2. 他的帽子上佩戴着一枚美麗的蔽旒。
關于蔽旒的組詞,可以拆分為蔽和旒兩個字,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使用,形成新的詞語。例如:蔽雨旒、蔽日旒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用遮蔽、掩蔽來代替蔽旒。反義詞方面,可以用敞開、暴露等詞語與蔽旒相對。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