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幹,能力。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忠貞有餘,而榦用不足。”《晉書·諸葛長民傳》:“ 諸葛長民 , 琅邪 陽都 人也。有文武榦用,然不持行檢,無鄉曲之譽。”
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文獻查證,“榦用”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被單獨收錄,其釋義需結合古漢語用法及字源分析。綜合考據如下:
榦(gàn)
來源:
《說文解字注》
用(yòng)
來源:
《康熙字典》
“榦用”屬古漢語複合詞,多見于典籍,含義需依語境判斷:
《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
此處“榦”指材質主幹,“用”指器物效用,強調材質與功用的統一。
來源:
中華書局《周禮注疏》
《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唐·顔師古注:“榦,本也;用,以也。”
此處“榦用”意為“根本的功用”,指道家思想的核心實踐價值。
來源:
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榦用”可釋為:
事物主幹(材質、才能)與實際效用的結合,強調本質屬性與功能實現的統一性。其内涵涵蓋:
(注:因“榦用”為生僻古語,現代詞典未單列詞條,釋義基于古籍注疏及字源考據。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深化理解。)
“榦用”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才幹”“能力”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榦”的字形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抱樸子》《晉書》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漢字演變類工具書。
白笃耨不遠千裡操切綢缪未雨鹾筴戴帻當年低檔對牌頓遲鹗表分化與整合服假改柯易葉貴善故記滾瓜流油虎螭忽芒火辎艱深晦澀吉祿糾缦覺察君子醫濫祀兩部陵架裡試洛陽鏟綠水青山螞蟥買報梅什兒木香菊媲迹青桐佺喬取齊遶彎三麥上南落北失溺書府水波不興殊級書體肆募算題宿值彈跳滕公佳城銅牙利退步抽身屯塢望嶽五曉效好笑氣邪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