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擾亂正氣。 明 張居正 《贈袁太守入觐奏績序》:“貴家侈族,持吏短長,數幹謁以撓正,謂之曰‘權蠍’,此最大患也。”
“撓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áo zhèng,其基本含義是擾亂正氣。以下是詳細解析:
本義
“撓”原指用指甲輕劃皮膚引起癢感,引申為糾纏、擾亂;“正”指正直、正氣。組合後表示幹擾或破壞原本正直的風氣或秩序。
文獻例證
明代張居正在《贈袁太守入觐奏績序》中提到:“貴家侈族,持吏短長,數幹谒以撓正”,描述權貴家族通過不正當手段擾亂官場正氣。
需注意與“糾正錯誤”的解讀區分。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可能誤将“撓正”解釋為“改正過失”,但根據權威文獻和主流詞典,其核心含義應為擾亂正氣。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滬江詞典、查字典等)。
撓正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對某人或某事進行批評或指正,以幫助其改正錯誤或缺點。
撓正是由手部部首扌和正部首止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是9。
撓正是由古代的漢字演變而來的,其來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象形字。在古代,人們用手指或指甲撓自己的肌膚來表達癢或吸引注意。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動作被引申為對他人錯誤的指正行為。
在繁體字中,撓正的寫法是「撓正」。
在古代漢字中,撓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早期的篆書寫法為「撓証」,隸書寫法為「撓爭」。這些寫法可能因為曆史演變而不再常用。
1. 他希望老師能夠撓正他的寫作,以提高他的文筆水平。
2. 這個機構專門負責撓正政府的腐敗行為。
糾正、改正、指正、矯正、批正
指正、糾正、改正
縱容、姑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