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旗。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云车万乘,载旗旆之逶迤。” 唐 韩愈 《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旆卷以舒。”
“旗旆”是古代汉语中对旗帜的统称,具体解释如下:
单字解析
组合含义
合称时,“旗旆”多指装饰考究的旗帜或成列的旌旗。例如南朝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中“载旗旆之逶迤”,形容旗帜连绵不绝的景象;唐代韩愈诗句“偃蹇旗旆卷以舒”则描绘了旗帜随风舒卷的动态。
文学意象
该词常用于诗词或历史文献,带有典雅色彩,如“旗旆成阴”比喻旗帜繁多如树荫蔽日(出自《好工具》词条)。
提示:若需更多古代汉语词汇解析或文学用例,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注释。
旗旆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表示旗帜,旌旗或旗帜的装饰物。
旗旆的拆分部首是方,笔画数为十。
旗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由绸缎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装饰物,用来标识军队、民族或统治者的地位和身份。
旗旆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旗幡。
在古代,旗旆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似,只是书写的方式略有差异。
1. 清晨,旗旆在风中猎猎作响。
2. 战士们高举着旗旆,庄严而威武地行进。
旗手、旗帜、旗杆
旌旗、旗帜、旄丘
平凡、普通、无标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