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南都的意思、南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南都的解釋

(1).地名。 東漢 光武帝 的故鄉在 南陽郡 ,郡治 宛 在京都 洛陽 之南,因稱 宛 為 南都 。在今 河南省 南陽市 。 漢 張衡 有《南都賦》, 李善 注引 摯虞 曰:“ 南陽郡 ,治 宛 ,在京之南,故曰 南都 。” 唐 李白 《南都行》:“ 南都 信佳麗, 武闕 橫西關。”

(2). 明 人稱 南京 為 南都 。如 吳應箕 記 南京 召試事,書名為《南都應試記》。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将元剴》詩:“乍領射聲兵, 南都 已淪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南都一詞在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中具有多重釋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南都指某一朝代或政權設立的南方都城。根據《漢語大詞典》(1992年版)解釋,"南都"為古代對陪都的稱謂,特指位于中原王朝南部的政治中心,常與"北都"對應。例如明朝時期,南京作為陪都被正式稱為"南都",與北京形成"兩京制"架構。

二、曆史演變

  1. 東漢時期:指南陽郡,為光武帝劉秀故鄉,《後漢書》記載"南都,南陽郡也,光武舊裡"。
  2. 唐代:指江陵府(今湖北荊州),《新唐書·地理志》載天寶年間改荊州為南都。
  3. 宋代:特指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宋史·地理志》記載大中祥符七年升應天府為南京,時稱南都。
  4. 明代:永樂十九年後專指南京應天府,《明史·地理志》明确記載"南京……稱南都"。

三、文化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地理意象出現,如李白《南都行》描繪"南都信佳麗,武阙橫西關"的盛景。《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第三十五回記載"南都人物"之說,反映其在文化層面的指代功能。現代學術研究多采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的權威定義,強調其作為曆史地理術語的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南都”的詳細解釋:

一、曆史含義演變

  1. 東漢時期的南都(南陽宛城)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南陽郡宛城(今河南南陽),因位于都城洛陽之南,被稱作“南都”。張衡的《南都賦》即以此地為背景,描述其政治、經濟地位。

  2. 明朝時期的南都(南京)
    明朝實行“兩京制”,南京作為陪都被稱作“南都”,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例如吳應箕的《南都應試記》即記錄南京相關事件。

  3. 其他朝代的南都

    • 唐代:短暫以成都、江陵為南都。
    • 南唐:以南昌為南都。
    • 宋代:稱商丘為南都,王仲旉曾作《南都賦》。

二、文學與文化意義

三、複都制度背景

“南都”屬于複都體制下的稱謂,通常指位于國家南方的副都或經濟中心。例如東漢以洛陽為政治首都,南陽為經濟中心。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或文學作品中的南都,可查閱《南都賦》原文或相關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按圖索駿柏谷寶幡抱痾變生不測怊怅從師黨戚耽驚刁乖反串佛雙陸高誓恭畏供饷郭圍漢王河源花廠戶阖虎踞鲸吞或且餞館雞蛋清擊托攫盜隽婉炕圍子馬印沒計奈何蒙塵秘紀袍笏登場平襍契箭清輕寝帳窮滴滴秋祠丘隴秋蒐取帥溶結桑鳸三十六着,走為上着颯踏神渚時式失語症收刈雙兔碑暑濕四邊四鋪子着地透切歪憊溫八叉下車伊始黠吏相罵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