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oyal highness]∶皇帝或國王的親屬中封王的人
八位親王參加了加冕典禮
(2) [prince]∶皇族的男成員
皇帝或國王近支親屬中封王者。其名始于 南朝 末期。 隋 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為親王, 唐 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 宋 明 各代,一般因襲不改。 清 代開始以親王為封號且别加美名。 蒙古 貴族亦有封親王者。《隋書·百官志上》:“ 陳 承 梁 ,皆循其制官……其親王起家則為侍中。”《隋書·百官志下》:“皇伯叔昆弟、皇子為親王。”《新唐書·百官志一》:“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宦官至明而尊極》:“親王、郡王見 張居正 用晚生帖, 居正 見太監 馮保 用晚生帖。”《清史稿·康良親王傑書傳》:“ 康良親王 傑書 , 祜塞 第三子。初襲封郡王。 順治 八年,加號曰 康 。十六年,襲爵,遂改號 康親王 。”
“親王”是中國古代皇室貴族的高級爵位,特指皇帝或國王的男性親屬中受封為王的人,其地位僅次于皇帝,屬于王爵中的最高等級。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析:
身份屬性
親王專指皇族中與皇帝有直接血緣關系的男性成員,如皇帝的兄弟、兒子等。例如,隋代規定皇帝的伯叔、兄弟及皇子可封親王,唐代後主要限于兄弟和皇子。
權力象征
作為“一國之君”的象征,親王在清朝之前通常擁有封地,封號多為國號(如秦王、楚王等),并享有特殊政治和經濟特權。
起源與制度
親王的稱謂始于南北朝時期的陳朝,隋代正式将親王列為爵位第一等,此後曆代沿用。清代宗室封爵中,第一級為“和碩親王”,蒙古貴族也可獲此封號。
封號規則
親王的稱號通常由“國號+谥號+王”組成,如“魯荒王”“蜀獻王”等,體現其封地及生平評價。
地位象征
成語中常用“親王”比喻地位極高、權勢顯赫的人物,反映其尊貴屬性。
國際影響
部分鄰國(如朝鮮、越南)受中國制度影響,也采用“親王”作為爵位名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封授規則,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親王是指皇帝或王公的嫡長子,或是由皇帝封授的親屬或貴族。親王在王室體系中地位高于王子,但低于皇帝或國王。
親王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其餘的部分是王。拆分後的筆畫數為4畫。
親王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用來指代君主的長子或王室貴族中地位最高者。
親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親王。
在古時候,親王通常使用的漢字寫法是親王。這種寫法由于曆史演變和字形變化,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親王。
1. 皇帝的嫡長子被封為親王。
2. 他是個受人敬仰的親王。
1. 親王嫡嗣
2. 親王之位
3. 親王的封號
親王的近義詞包括王子、皇子、嫡長子等。
親王的反義詞可以是普通人、平民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