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嚼口和馬絡頭。《孔子家語·執辔》:“夫德法者,禦民之具,猶禦馬之有銜勒也。”《舊唐書·陸贽傳》:“輗軏之所以行車,銜勒之所以服馬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乃馬性不調,銜勒不齊之故。” 冰心 《寄小讀者》二五:“如同帶上銜勒的小馬,負重的,目不旁視的走向前途。”
(2).法紀。《大戴禮記·盛德》:“德法者禦民之銜勒也。”因借以指道德法紀。 宋 蘇轼 《謝賜對衣金帶馬狀》:“操名器以勵士,上有誠心;正銜勒以馭人,下無遺力。”
(3).控制;限制。 唐 戴孚 《廣異記·張嘉祐》:“不能聞義而舉,反受 楊堅 銜勒。”《明史·湖廣土司傳》:“ 永樂 初, 苗 告繼絶,襲冠帶,益就銜勒。”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孫文革命運動清方檔案》:“戶部*********似應稍寬銜勒,俾易措手。”
“銜勒”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銜”和“勒”兩個部分組成,本義指駕馭馬匹的器具,後引申為約束、控制的抽象含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解析
“銜”指馬嚼子,即橫置馬口中的金屬條,用于控制方向;“勒”指套在馬頭部的革帶,連接缰繩以調節行進速度。二者結合為馭馬工具的總稱。《說文解字》載:“銜,馬勒口中也;勒,馬頭絡銜也。”(來源:漢典網《說文解字》條目)
引申含義
文獻用例
北宋歐陽修《論監牧劄子》中“弛其銜勒,則馬必傷車”以馭馬喻治國,強調制度約束的重要性。(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歐陽修集》)
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如描述“法律是社會的銜勒”,強調規則對秩序的維護作用(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銜勒”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
本義:馬嚼口和馬絡頭
指駕馭馬匹的器具,即套在馬嘴中的嚼子(銜)和系在馬頭的缰繩(勒)。例如《孔子家語·執辔》提到:“夫德法者,禦民之具,猶禦馬之有銜勒也”,用銜勒比喻治理百姓的工具。
比喻義:法紀或道德規範
在《大戴禮記·盛德》中提出“德法者禦民之銜勒也”,将道德法紀比作控制社會的工具,強調其對行為的約束作用。宋代蘇轼《謝賜對衣金帶馬狀》也以“正銜勒以馭人”形容用制度引導民衆。
引申義:控制或限制
用于描述對人或事物的約束,如冰心《寄小讀者》中以“帶上銜勒的小馬”比喻受限制的狀态,明代王守仁《傳習錄》則用“銜勒不齊”說明管理不善的問題。
綜合說明
“銜勒”既有具體實物含義,也常用于抽象的社會治理和個人行為規範領域。其用法在古籍和現代文學中均有體現,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證或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大戴禮記》《孔子家語》等典籍。
白八榜上無名卑約崩剝表彰閉門墐戶部分分式布冠不殺裁長補短慘苦陳赤達馬典故斷桉反旅非得封玺赓續覈選皇家謊語解駕疥癬鲸背今下罽毯枯箨雷陳樂禁撩腳離本僥末哩哩羅羅令長淪藹邏弋杩叉媒衒憫貧甯王譴告清利青箬笠全盛人極計生沙鹵山北食生釋生取義時易世變絲發司駕竦劍瑣行銅璧駝垛碗裡拿蒸餅玩憇笑而不答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