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超越;勝過。 宋 蘇轼 《答舒煥書》:“足下文章之美,固已超軼世俗而追配古人矣。” 明 張居正 《請重修<大明會典>疏》:“比之《周官》《唐典》,信為超軼矣。” 梁啟超 《泰西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一章:“此其持論之精确,所以超軼前哲也。”參見“ 超軼絶塵 ”。
(2).謂高超不同凡俗。 唐 柳宗元 《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足下以超軼如此之才,每以師道命僕,僕滋不敢。” 宋 曾鞏 《祭王平甫文》:“每心服於超軼,亦情親於樂易。” 清 侯方域 《與宋公子牧仲書》:“公子才氣超軼。”
“超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超轶”由“超”和“轶”組成,二者均有“超越”之意:
組合後,該詞表示超越常規、勝過他人或事物,也可形容高超脫俗的境界。
超越常規或極限
如蘇轼《答舒煥書》中“足下文章之美,固已超轶世俗”,形容文采遠超常人。現代用法中,可指學業、藝術等領域的卓越表現(如“成績超轶同齡人”)。
高超脫俗
多用于形容人物才華或作品境界,如柳宗元贊他人“超轶如此之才”,或徐悲鴻畫作“超轶絕塵的神韻”。
該詞常與“絕塵”連用為成語“超轶絕塵”,強化“遠超塵世、無與倫比”的意境。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超越”等普通詞彙混淆,更適合書面或正式表達。
超轶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辶和一。其中,辶是表示走路的部首,一是表示數目的部首。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辵(6畫)和一(1畫)。
《超轶》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文獻,最早見于《傳記文學·韋昭度傳》中:“補餘原識白濁,所憑勝履無他,字轉雲海更何,好為超轶造名。”在這裡,“超轶”指的是超越一般,以更出色的表現或成就,突破常規或限制。
在繁體字中,超轶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超轶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寫法為“超軼”。這種寫法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出現,例如《尚書·老子魚書》中:“順民臣下,誠得上事,不敢後轶人情。”
以下是一些關于超轶的例句:
1. 他的成績在班級中超轶其他同學。
2.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跨越時代,超轶了許多現代藝術家。
3. 這個小組展示的方案超轶了我對他們的期望。
一些與超轶相關的組詞包括:超越、超群、超凡和超然。
一些近義詞有:超過、超出、超級。
一些反義詞有:限制、受限、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