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擒戮的意思、擒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擒戮的解释

活捉处死。 唐 白居易 《贺平淄青表》:“ 李师道 苞藏祸心,暴露逆节,罪盈恶稔,众叛亲离,未劳师徒,自取擒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擒戮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擒”和“戮”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具有明确的动作指向性和结果性。其核心含义为捕获并处死,强调通过武力或计谋制服对象后,最终将其杀害的完整过程。以下从语义、用法及语体特征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语义解析

  1. 字义分解

    • 擒:本义为“捕捉、制服”,《说文解字》释为“急持也”,指迅速控制目标,使其无法逃脱(如:擒贼先擒王)。
    • 戮:本义为“杀戮”,《广雅》注“戮,杀也”,含公开处决以示惩戒之意(如:戮之于市)。

      合成词义:二字叠加形成递进关系,即先制服后诛杀,体现从控制到消灭的完整行为链。

  2. 引申特征

    词义隐含权威性惩戒色彩,多用于描述官方或正义方对敌对者的终极制裁(如叛乱者、罪犯),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法律语境,凸显结果的不可逆转性。


二、用法与语境

  1. 典型搭配

    • 对象:多指向敌对势力或罪大恶极者(例:“擒戮叛将”“擒戮凶党”)。
    • 主体:常为军队、执法者或正义代表(例:“王师擒戮逆贼”)。
    • 语境:强调合法性或正义性,多见于史书、公牍或战争叙事(例:《明史》载“擒戮妖寇,以安黎庶”)。
  2. 近义辨析

    • 擒杀:侧重“擒获后立即杀死”,动作连贯性强,但未必含公示性。
    • 诛戮:强调“以罪名处死”,法律意味更浓,但未突出“擒获”过程。

      擒戮则兼具“制服过程的武力性”与“处决的公开惩戒性”,语义更完整。


三、语体与权威参考

该词属书面语体,具庄重色彩,现代汉语较少使用,但仍在历史、文学作品中保留。权威释义可参考以下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擒戮:擒获并处死。”

    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注:因在线资源权限限制,建议通过图书馆查阅纸质版第7卷第1023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戮:诛杀。擒戮:捕获并杀死。”

    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 - 工具书检索系统

  3. 语料实例:

    《清史稿·圣祖本纪》:“吴三桂反,遣将擒戮其党。”

    (注:此处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


“擒戮”作为古汉语军事-司法复合动词,凝结了“武力制服+公开处决”的双重行为,承载传统法制文化中“惩恶示众”的价值观。其使用需严格契合对象性质与语境庄重性,现代表述中可依场景替换为“捕获并处决”或“缉拿正法”等短语。

网络扩展解释

“擒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结合搜索结果中的多个来源,其含义和使用可总结如下:

基本含义

“擒戮”指活捉并处死敌人或罪犯,强调先捕获后处决的过程。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军事语境中,描述对罪大恶极者的严厉惩罚。


构成解析

  1. 擒(qín)
    本义为“捕捉、俘虏”,如“擒贼先擒王”。
  2. 戮(lù)
    指“处死、杀戮”,如“骈首就戮”。
    两字组合后,体现“先控制后处决”的完整过程。

使用场景与例子


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可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描述,需注意语境适配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权威解读,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艾棒球运动悲栗避乡踩田澄霁吃讷抽解雕鸢顿递放赎丰炽高唐观宫功孤鲠贺版隺俸河清人寿鸿沴红十字会架把椒房教学相长济事均赋窥伺困辱连矢龙修论理学马鬣坟满招损,谦受益敏覈恼鸦年末女大难留俳偶辟面千古奇谈俏俐情人眼里出西施穷根究底秋兴日居月诸石歃首岁水流花落四花四脚朝天宿因通洽透走驮道吐茵婉词微电脑僞夫五金显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