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傷的面色。《左傳·昭公十一年》:“君無慼容,不顧親也。”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矯慼容以赴節,掩零淚而薦觴。”
憂傷的容色。《禮記·雜記下》:“ 子貢 問喪,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為下;顔色稱其情,戚容稱其服。’”《舊唐書·盧從史傳》:“比丁家禍,曾無戚容,行棄人倫,孝虧天性。”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甯》:“雖故逗,亦終不笑,然竟日未嘗有戚容。”
“戚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戚容”指憂傷的面色或哀傷的表情,常用于描述人在悲痛、哀愁時的神态。例如《左傳》提到“君無慼容,不顧親也”,即通過表情反映情感狀态。
古代典籍
文學引用
晉代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寫道“矯慼容以赴節”,展現哀悼時的克制與莊重。
“戚容”在當代文學中偶見使用,如小說《天官賜福》中作為角色名(屬衍生含義),但核心含義仍以傳統解釋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禮記》等典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戚容是一個複古的詞語,指代憔悴、愁容、憂傷的樣子。它描述了一個人或物在外貌或氣質上表現出痛苦、蒼涼、憂愁的樣子。
戚容的部首是戈,由四個筆畫組成:戈(1畫)+用(4畫)。戚有悲傷、憂愁的意思,用表示事物的形狀或動作。
戚容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周南·戚氏》:“戚戚兮兮,子不我思。”其中,“戚戚”一詞即可理解為憂傷、愁苦。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戚容。
戚容的繁體字為「慼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戚容可以寫作「慼容」,其中「悽」是形容一種悲傷的樣子,「容」表示相貌、面容。
1. 他神情戚戚,看起來有些憔悴。
2. 她在暗夜中戚戚地哭泣。
3. 這尊雕像以戚容的面孔,展現了無盡的憂愁。
戚戚、戚戚私私、悽悽戚戚、愁容、痛苦、悲痛
悲愁、悲苦、愁苦、憂傷、憂愁
歡容、笑容、開顔、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