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集使的意思、朝集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集使的解釋

漢 代,各郡每年遣使進京報告郡政及財經情況,稱為上計吏。後世襲 漢 制,改稱朝集使。《舊唐書·太宗紀下》:“ 貞觀 五年正月癸未,朝集使請封禪。”《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三年》:“帝謂諸州朝集使曰:‘ 房恭懿 志存體國,愛養我民,此乃上天宗廟之所祐……卿等宜師範之。’” 胡三省 注:“《隋志》:每元會,諸州悉遣使赴京師朝集,謂之朝集使。”參閱 宋 王應麟 《漢志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朝集使”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職或使者稱謂,主要用于地方向中央彙報政務及財政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朝集使源于漢代“上計吏”制度,即各郡每年派遣使者進京,向朝廷報告地方政績、財政收支等。後世(如唐代)沿襲此制,改稱“朝集使”。

2.職能與作用

3.曆史實例

4.制度演變

漢代“上計吏”側重經濟彙報,唐代“朝集使”職能更綜合,兼具監察與政策協調功能。宋代後類似職能逐漸被其他官職替代。


以上内容綜合了唐代史書、宋代文獻及現代考證,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可查閱《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朝集使》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朝集使》是指古代官職,一般指派往各地朝見諸侯或集結官員的使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朝集使》由“月”、“餘”、“自”、“用”四個部首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來源和繁體

《朝集使》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制體系。

繁體字為「朝集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保持一緻。

具體寫法為:「臼月耑一示口一」。

例句

1. 在古代,朝廷經常派遣朝集使到各國朝見諸侯。

2. 他是一位有着豐富經驗的朝集使,能夠處理各種複雜的外交事務。

組詞

1. 朝見:指朝廷中官員或諸侯互相拜訪。

2. 使者:指被派遣到某地執行特殊任務的人。

近義詞

使節、使者、使命。

反義詞

接待、迎接、主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