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奏折。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奏事非表狀謂之榜子》:“ 唐 人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榜子,亦曰録子,今謂之劄子。”《宋史·職官志二》:“翰林學士院……凡奏事用榜子,關白三省、樞密院用諮報,不名。”
(2).名帖,名片。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三五出:“狀元萬福!且息怒,奴家不具榜子參賀。”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宋人書帖猶用竹簡》:“ 紹興 初,百官相見,用榜子,直書銜及姓名,今手本式是也。”
(3).告示,啟事。《朱子語類》卷一二七:“當時人骨肉相散失,沿路皆帖榜子。”
(4).樣子,榜樣。 明 王衡 《郁輪袍》第七折:“因此上 維摩居士 化作 王維 , 儒童菩薩 化作 裴迪 ,故意遇而不遇,傲睨一世,淩轢千古,與世人做個榜子。”
舟人,船夫。 宋 梅堯臣 《望芒砀山》詩:“出舟跳古岸,林外見脩岡。廻頭問榜子,前巘是 芒碭 。” 清 周亮工 《将發劍津病甚扶掖登舟枕上成詩》之一:“江風吹藥竈,榜子促醫人。”
“榜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四類:
奏折類文書
唐代至宋代期間,“榜子”指非正式表狀的奏事文書,後演變為“劄子”。例如宋代孔平仲提到:“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榜子”(《孔氏談苑》)。
名帖或名片
宋代時,“榜子”也指代名帖,類似現代名片,用于身份标識或參拜。如《張協狀元》戲文中提到“奴家不具榜子參賀”,清代俞樾也提及此用法。
告示或啟事
作為公共信息載體,“榜子”可指張貼的告示。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記載:“沿路皆帖榜子”,用于尋人等用途。
榜樣或樣子
引申義中,“榜子”表示可效仿的榜樣,或事物的形态标準。這一用法更偏向口語化表達。
補充說明
“榜”字本義為木片或匾額(見《漢典》解釋),後衍生出張貼名單、文書等含義。需注意,“榜子”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可參考《孔氏談苑》《朱子語類》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