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的意思、不痛不痒的详细解释
不痛不痒的解释
[scratch only the surface;be perfunctory;superficial] 原义是毫无感受,现在常用来比喻做事深度不够,犹不着边际或措施不力,没触及要害,不解决问题
详细解释
(1).比喻不中肯,未触及要害,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明 吴炳 《情邮记·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 巴金 《<随想录>总序》:“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管桦 《在妇产院里》:“‘这一天你够辛苦的啦。’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这么一句不痛不痒的话。”
(2).犹言麻木不仁。 萧山 湘灵子 《轩亭寃》第二出:“还有一种守旧的人,牢守旧习,执迷不悟,遂养成不痛不痒之世界。” 朱自清 《白采的诗》:“看得世态太透的人,往往易流于玩世不恭,用冷眼旁观一切;但作者是一个火热的人,那样不痛不痒的光景,他是不能忍耐的。”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痒的解释 痒 (癢) ǎ 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痒痒。刺痒。搔痒。手痒。痛痒。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不痛不痒”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不痛不痒”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权威汉语词典中有明确记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解释:
一、 基础释义:未触及要害或实质
- 字面与引申义: 该成语字面意思是“既不感到疼痛,也不觉得发痒”。其核心引申义指言论、批评、措施等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或实质,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或产生实际效果,显得无关紧要、浮于表面。
- 权威词典定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比喻议论、批评等不中肯,未触及要害,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比喻不中肯,未触及要害,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二、 用法与特征分析
- 形容力度不足: 常用来形容批评、检讨、处罚、改革等力度不够,未能切中要害,因而效果甚微或流于形式。例如:“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不痛不痒,起不到震慑作用。”
- 形容无关紧要: 也可形容某些言论、行为或事物无关紧要,无关宏旨,对大局或核心问题没有实质性影响。例如:“他提的那些意见都是不痛不痒的小问题。”
- 感情色彩: 该成语通常带有贬义,表达对未能解决问题或切中要害的状态的不满或批评。
- 语法功能: 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三、 词源与权威溯源
- 该成语的源头可追溯至古代文献。清代文学批评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中曾用“不痒不痛”来形容文章缺乏深意:“吾观近日之新剧,非新剧也,皆老僧碎补之衲衣,医士合成之汤药……犹之乎不痒不痛之文章也。” 此用法与现代的“不痛不痒”含义相通。 (来源:《辞源》考释)
- 其结构体现了汉语成语的对称性(“不…不…”)和以身体感受(痛、痒)隐喻抽象状态(切中要害与否)的特点。
四、 同义辨析
-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抓住要点,不解决问题。与“不痛不痒”意义非常接近,常可互换。
- 无关痛痒: 指与重要的利害关系没有牵连。侧重“无关紧要”,而“不痛不痒”更侧重“未触及要害/力度不足”。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标准释义)
- 《汉语大词典》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详实释义与书证)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 - 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用法与语法功能)
- 中华语文知识库 (台湾) - 成语典条目。 (释义与例句参考)
- 《辞源》(第三版) - 商务印书馆。 (词源考释与古代书证)
网络扩展解释
“不痛不痒”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该成语原指身体感受既不疼痛也不瘙痒的状态,后衍生为比喻处理问题浮于表面、未触及核心,常用于形容批评或措施缺乏针对性、不解决实质问题。
二、语义演变
- 生理层面(次要用法):
医学场景中指皮肤无异常痛感或痒感(如、3提及的皮肤症状),但此用法较少见。
- 比喻层面(主要用法):
引申为言行不切要害,例如“不痛不痒的批评”指敷衍的指责,或形容政策/措施执行不力。
三、用法特点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可作定语、状语或补语。
- 感情色彩:含贬义,强调“无效性”。
- 典型语境:
例1:“这篇评论不痛不痒,未能指出社会问题的根源。”
例2:“整改措施若只做表面文章,最终会沦为不痛不痒的形式。”
四、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隔靴搔痒、轻描淡写、浮光掠影。
- 反义词: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切中时弊。
五、出处与示例
- 最早记载:明代吴炳《情邮记·反噬》中“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说明其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
- 现代应用:常见于政论、社评及日常对话,用于批评缺乏实际效用的行为(例句)。
可通过等来源进一步查阅权威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崩溃犇佚标搒不择生冷胆魄胆丧魂惊刀蜜第一号抵拄顿时讹语影带防不及防風承俘馘扶正黜邪干正供物孤掌还首好戴高帽后鞭话口袋子黄牙土鬟心户扇减产贱出讲语娇娇女解词借命继世讥谭眷焉剧赏巨头空间站口谈昆友麦克风没成儿蒙胧泥铛旁转疋配雀瓦榷易署酾沈澹灾蜃海师风税邑孙思邈踏飧投阱下石托生王风侮衊无涉相獘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