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王畿。《逸周書·職方》:“乃辯九服之國,方千裡曰王圻。” 孔晁 注:“圻,界也。圻與畿同。” 唐 沉珣 《授崔珙鳳翔節度使制》:“古稱右輔,以扶助王圻。” 宋 王珪 《開封府推官王疇可開封府判官司封員外郎馮浩可開封府推官制》:“王圻畫千裡之廣,京兆比三輔為劇。”參見“ 王畿 ”。
“王圻”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人物背景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指古代天子都城周圍的千裡之地,即“王畿”。這一概念源自《逸周書·職方》:“乃辯九服之國,方千裡曰王圻。” 孔晁注:“圻,界也。圻與畿同。”說明“圻”與“畿”通假,均指都城直轄區域。
曆史引用
人物簡介
王圻(1530–1615),字元翰,號洪洲,上海人,明代文獻學家、藏書家。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曆任清江知縣、禦史等職,因直言觸怒權臣張居正被貶,後複起任陝西提學使等職。
主要成就
“圻”字本義為邊界(如《周書·職方》中“萬千裡曰王圻”),後引申為都城轄區。需注意,“王圻”作為人名時與地理概念無直接關聯,僅為同形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明代王圻的著作或“王畿”制度,可查閱《續文獻通考》或《周禮》相關研究。
王圻是一個中國姓氏中常見的名字,也是一個漢字詞彙。
王圻由兩個部首組成:王(皇冠部)和圻(囗部)。它總共有16個筆畫。
王圻這個姓氏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在古代,皇帝會封授給某些将領和官員特定的土地和財産,這被稱為“王”。而“圻”則是指用土壘成的圍牆。
王圻的繁體字為「王圻」。
在古代,王圻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同朝代、地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使用不同的字形書寫該詞。然而,對于王圻這個詞來說,其寫法在曆史上沒有發生較大變化。
他的名字是王圻,是我們村裡著名的學者。
王圻作為一個名字,一般不與其他漢字組合成詞語。但作為一個姓氏,它可以與其他名字組合成複姓或雙名。
由于王圻是一個姓氏,沒有明确的近義詞。
由于王圻是一個姓氏,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