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ld down a job without doing anything] 指占着職位卻不做事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書·五子之歌》
屍位素餐
謂居位而無所作為。《書·五子之歌》:“ 太康 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 漢 王充 《論衡·量知》:“無道藝之業,不曉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故曰屍位。” 清 龍啟瑞 《何雨人家傳》:“夫議君者,曰越職行事……今君死,而屍位者存焉,顧無人以越職議君。” ********* 《國6*民6*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邇者 曹錕 以非法行賄,屍位 北京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屍位漢語 快速查詢。
“屍位”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與曆史典故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與來源
“屍位”原指古代祭祀儀式中“屍”的角色。在祭祀時,“屍”由活人代表死者接受祭拜,僅需端坐受禮而不需作為()。這一象征性行為後來被引申為“空占職位卻不履職”的貶義表達。
引申義與典故
據《尚書·五子之歌》記載,夏朝君主太康因沉迷享樂、荒廢政事,被後羿趁機奪權。他的行為被稱為“屍位”,即“居其位而不謀其政”()。這一典故成為後世批評官員失職的典型例證。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屍位”多與“素餐”連用為成語“屍位素餐”,強調占據職位卻無所作為的狀态,常用于批評官僚主義或職場惰怠現象()。
總結來看,“屍位”從祭祀術語演變為政治批評詞彙,兼具曆史文化内涵與現實警示意義。
屍位,意為“空有名位而無實權”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某人職位高而實權低,無法發揮實質作用的情況。
屍位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屍”和“位”。其中,“屍”是指屍體部首,表示死屍或與死屍相關的事物;“位”表示位置或職位。屍位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屍位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場文化。古時候,官員們在朝廷中占據高位,但實際上卻無法施展實權。這種情況類似于“有屍無位”,逐漸演變成了屍位這個詞彙。
屍位的繁體字為“屍位”。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屍位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為“屍譛”,其中“譛”是表示誣蔑、讒言的意思。這種寫法更突出了屍位所帶來的貶義。
1. 他雖然擔任了高級職位,但卻是個屍位官員,無法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
2. 盡管他被提拔為公司副總裁,但實際上卻是個屍位,沒有真正的權力。
屍位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一些常用的詞語,如:
1. 屍位素餐:指在名義上擔任高職但沒有實權的官員,無法享受到應有的待遇。
2. 屍位下邳:比喻雖然占據高位,但卻無法更進一步,陷入被動的局面。
空降、擺設、傀儡、虛職都可以作為屍位的近義詞。
實權、實位、掌權可以作為屍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