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ld down a job without doing anything] 指占着職位卻不做事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書·五子之歌》
屍位素餐
謂居位而無所作為。《書·五子之歌》:“ 太康 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 漢 王充 《論衡·量知》:“無道藝之業,不曉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故曰屍位。” 清 龍啟瑞 《何雨人家傳》:“夫議君者,曰越職行事……今君死,而屍位者存焉,顧無人以越職議君。” ********* 《國6*民6*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邇者 曹錕 以非法行賄,屍位 北京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屍位漢語 快速查詢。
“屍位”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源
一、核心釋義
“屍位”指居其職位而不盡職守,即空占職位卻不履行責任。該詞屬貶義,常見于批評官員或管理者不作為的現象。其核心構詞源于:
合稱後,強調“如屍般占據職位卻無實際作為”。
二、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
“謂居位而無所作為。”
例證引《尚書·五子之歌》:“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
(注:此例為最早書證,奠定詞義基礎)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空占着職位而不做事。”
标注為書面語,強調消極語義色彩。
《辭源》:
釋“屍”為“主也”,引申為“居位不治事”,并關聯成語“屍位素餐”(素餐:白吃飯)。
三、詞源與演變
源自《尚書·五子之歌》,記載夏朝君主太康荒廢政事,導緻失國。東漢經學家馬融注:“屍,主也;居位無為,若屍焉。”
《漢書·朱雲傳》載“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皆屍位素餐”,使該詞成為官吏渎職的典型批判用語。
擴展至職場、管理領域,如“屍位高管”“杜絕屍位現象”,強調責任與職位需匹配。
四、經典用例
《後漢書·順帝紀》:“屍祿素餐,莫肯糾察。”(“屍祿”同義)
魯迅《十四年的“讀經”》:“凡有企圖獲得權勢的人,都希望别人像屍一般不動。”
權威參考來源
注:以上鍊接為相關詞典及古籍的官方出版物頁面,内容可溯源至紙質權威辭書。古籍原文引用均标注原始文獻及注疏版本,确保考據嚴謹性。
“屍位”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與曆史典故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與來源
“屍位”原指古代祭祀儀式中“屍”的角色。在祭祀時,“屍”由活人代表死者接受祭拜,僅需端坐受禮而不需作為()。這一象征性行為後來被引申為“空占職位卻不履職”的貶義表達。
引申義與典故
據《尚書·五子之歌》記載,夏朝君主太康因沉迷享樂、荒廢政事,被後羿趁機奪權。他的行為被稱為“屍位”,即“居其位而不謀其政”()。這一典故成為後世批評官員失職的典型例證。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屍位”多與“素餐”連用為成語“屍位素餐”,強調占據職位卻無所作為的狀态,常用于批評官僚主義或職場惰怠現象()。
總結來看,“屍位”從祭祀術語演變為政治批評詞彙,兼具曆史文化内涵與現實警示意義。
本情冰銜長頭充氣愁鄉出閑力達例大平原典例雕敝地火耳衣發憤展布飛車走壁扶育功裘工商狗頭軍師鬼蜮技倆瞽曠菰粱捍衞後者花活見馬克思激朗機謀禁的絹花冷落隆寵銮旍妙齡末香傩禳沛艾漂母進飯千人坑七絶寝廬瓊柯群議熱心入幕三條三望觞酒上馬沈溺水木匠遂匠棠橹天從脫褐頑憊晩市葦箫鹹菹下祑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