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真假;真诚与虚伪。《易·繫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侯 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后汉书·耿国传》:“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近古易悉,情伪可求。”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伏惟 太祖 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情伪相攻,机械百出,倏去倏来,终反故辙。”
(2).犹虚实。《新唐书·王锷传》:“ 鍔 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 皋 悉知之。”《新唐书·李愬传》:“众愿为 愬 死,故山川险易与贼情伪,一能晓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出为兵备道,使山川扼塞形势,兵之强弱,将之材駑,四夷之情伪,无不瞭於平日。”
(3).弊病。《管子·七法》:“人君泄,则言实之士不进;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新唐书·于志宁传》:“当 周 德既衰,诸侯盛彊,征伐竞兴,情伪於是乎生,变诈於是乎起,有以臣召君、取威定霸之事。” 宋 陈亮 《丙午秋答朱元晦秘书书》:“天下之情伪,岂一人之智虑所能尽防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儒家释家,情伪日增,门径各别,可勿与辩也。”
情伪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从训诂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记载"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强调本真状态,"伪"则从"人为"会意,表示后天造作。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有三重内涵:
本质与表象的辩证关系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真实情况与虚伪假象",特指在人际交往中难以辨别的虚实状态,如《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经典用例。
社会学的认知维度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常体现对社会现象的深度观察,明代王阳明《传习录》"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即包含情伪辨析的认知方法。
语言学的修辞功能
在文学创作中构成"以情鉴伪"的表达范式,清代刘熙载《艺概》评《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即为典型的情伪处理手法。
该词的历时演变呈现从具体指涉到抽象思辨的发展轨迹,先秦文献多用于描述事物真伪,汉魏后逐渐延伸至人性本质与道德伦理领域,这一演变脉络在《经籍籑诂》中有系统记载。
“情伪”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解释,以下从三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真假与人性本质
指事物的真实性与虚伪性,或人的真诚与伪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文公通过长期流亡经历“民之情伪,尽知之矣”,说明对人性本质的洞察。《易·系辞上》中“设卦以尽情伪”则强调通过卦象揭示事物真伪。
虚实与客观情况
多用于军事或政治场景,指局势的真实状况或敌方虚实。
例:《新唐书·李愬传》记载李愬因得军心,能全面掌握“山川险易与贼情伪”。
社会弊端与问题
引申为制度或治理中的弊病。《管子·七法》提到“国之情伪不竭于上”,指统治者若阻塞言路则无法察觉国家问题。
经典文献中的用例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用“别情伪”说明文书需辨别真伪;宋代王安石在奏折中以“周知人物之情伪”赞太祖知人善任。
衍生成语
“曲尽情伪”(细致辨明真假)出自清代魏源《圣武记》,体现该词的动态分析意味。
从先秦侧重“人性真伪”到汉唐扩展至“军政虚实”,再到宋明后多指“社会弊病”,反映语义随时代需求变化。近现代多用于学术讨论,日常口语较少见。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权威字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左传》《管子》等原典。
哀慕霸图杯槃舞避炎部库陈言老套斥然冲旷淳正辏拢道宪道远日暮谍知洞宫夺目渡涉非语言传播缝联补绽感怿庚癸频呼祼飨规检好戏黑厮环辙贾服煎水作冰疾雷不暇掩耳近况寖疎酒牓涓壤鞠报孔道扣除历历可考岭峤乱目漫着面折匿笑庖脍配乐毗蓝婆诎膝宂剧赏不踰时上漏下湿税则讼端琐聒缩舌铁刹陀罗尼门遐迩著闻乡壮掀天斡地显涂小先生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