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命于天的意思、受命于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命于天的解釋

古代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地位,宣揚“君權神受”論,說他們作帝王是順從天意,接受天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命于天”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受命于天”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與天命觀的核心概念,指統治者或政權接受上天的旨意行使權力,強調政權合法性的神聖來源。以下從語義、曆史淵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語義拆解與詞典釋義

    • “受命”意為接受命令或任命,“于天”即“來自上天”。合指個人或群體(尤指帝王)被賦予統治權,且這種權力源于“天”的意志。
    • 《古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将其定義為“古代帝王以天命為政權合法性的依據”。
  2. 曆史淵源與經典文獻引用

    •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描述周文王承天命滅商建周。
    • 《詩經·大雅》亦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的記載,進一步強化“天命”與君主權力的綁定關系。
    • 孟子在《孟子·萬章上》提出“天與之,人與之”,将“受命于天”與民心向背結合,形成“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儒家政治觀。
  3. 文化内涵與思想延伸

    • 政權合法性象征:古代帝王通過“受命于天”确立統治權威,如秦始皇刻石自稱“既受天命”,漢武帝“天人三策”皆依托此理論。
    • 道德約束機制:天命觀要求統治者“以德配天”,若失德則“天命轉移”,為儒家制約君權提供理論依據(參見《春秋繁露·順命篇》)。
    • 文學與民俗影響:衍生出“天命之子”“奉天承運”等詞彙,常見于史書、小說及古代建築(如北京天壇祈年殿匾額)。

引用文獻

  1.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2. 《尚書·周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3. 《孟子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2008年
  4. 《春秋繁露校釋》,鐘肇鵬校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網絡擴展解釋

“受命于天”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及背景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出處與曆史背景

  1. 典籍來源

    • 《莊子·内篇》提到“受命于天,唯堯舜獨正”,将聖王統治與天命關聯,強調自然與權力的統一。
    • 《谷梁傳》中“臣子大受命于天”進一步強化了天命對君臣關系的解釋。
  2. 曆史應用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李斯在傳國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象征皇權正統性。後世帝王亦以玉玺為天命憑證,如“白版皇帝”即指無玺的統治者。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關聯概念

五、總結

“受命于天”是古代中國君權合法化的核心理論,通過典籍、器物和政治實踐滲透到社會文化中,成為維系封建統治的重要思想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鳌丘背時鬼屏棄不落眼蒼狗白衣陳牍挫敗大祭大樸電磁鐵斷袖之契乏乏非長是短非度風聲鶴唳高岡歌伶庚符根追挂戀過繼海望紅裙後怕瀤澤荒失畫事貨場虎掌匠手謇直穽鄂荊翼金雞寶帳積痞蠲容具君峻肅礚礚亮徹兩龔淩铄柳泉隆敦樓陰率貞男花裊骖扭扭捏捏女桑蓬萊閣被褐懷寶欺負親類疏失歲聘桃李月鐵打銅鑄鐵心腸吸留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