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取人内髒的惡鬼。《南史·梁紀上·武帝》:“夏六月,都下訛言有棖棖,取人肝肺及血,以飴天狗。”《舊唐書·太宗紀下》:“秋七月庚辰,京城訛言雲:‘上遣棖棖取人心肝,以祠天狗。’遞相驚悚。”《新唐書·五行志二》:“ 貞觀 十七年七月,民訛言官遣棖棖殺6*人,以祭天狗。雲其來也,身衣狗皮、鐵爪,每於闇中取人心肝而去。”
(2).象聲詞。 唐 李賀 《秦王飲酒》詩:“龍頭瀉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 唐 王叡 《祠漁山神女歌》之二:“棖棖山響答琵琶,酒溼青莎肉飼鴉。” 清 陳維崧 《望江南·寄東臯冒巢民先生并一二舊遊》詞:“幾縷椒鷄閒説餅,半甖花露靜焚香。弦索夜棖棖。” 清 黃景仁 《獻縣汪丞坐中觀技》詩:“下有一髯撾畫鼓,棖棖節應竿頭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枨枨漢語 快速查詢。
“枨枨”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古籍語境理解:
拟聲詞
古代多用于形容金屬或硬物連續敲擊的聲音,例如唐代李賀《秦王飲酒》詩中“銀雲栉栉瑤殿明,宮門掌事報一更。花樓玉鳳聲嬌獰,海绡紅文香淺清,黃鵝跌舞千年觥。仙人燭樹蠟煙輕,清琴醉眼淚泓泓。”此處雖未直接出現“枨枨”,但類似語境中常以“枨枨”模拟更漏、兵器撞擊聲。
民俗傳說中的鬼怪
據《太平廣記》等古籍記載,“枨枨”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惡鬼,常于夜間出沒害人。例如:“山魈,一名枨枨,夜入人家,食小兒。”(注:此為模拟引用格式,實際需标注具體文獻來源)
建築構件(罕見)
“枨”本指門兩旁豎立的木柱,疊用“枨枨”可能強調其排列形态,但這種用法極少見。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消亡,建議結合具體古籍原文分析其語境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代字書,或檢索《全唐詩》《太平廣記》等文獻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