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檢押 ”。1.猶規矩,法度。《漢書·揚雄傳下》:“君子純終領聞,蠢廸檢押。” 顔師古 注:“檢押,猶隱栝也,言動由檢押也。”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上》:“故檢柙之臣,不虛於側。”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二》:“ 張乖崖 鎮 蜀 ,當遨遊時,士女環左右,終三年未嘗回顧。此君殊重厚,可以為薄夫之檢押。”
(2).矯正,約束。《東觀漢記·杜林傳》:“ 成王 深知其終卒之患,故以 殷 民六族分 伯禽 ……檢柙其姦宄。” 漢 王充 《論衡·對作》:“ 孔子 作《春秋》……所以檢柙靡薄之俗者,悉具密緻。” 清 侯方域 《蹇千裡傳》:“ 千裡 自以貴臣,坐排斥,意常怏怏,不檢柙,時出行林薄間,猝為虎所殺。” 章炳麟 《訄書·訂文》:“故經説上下,權輿於是,龍施相紹,其流遂昌,辯士淩誶,固非韻文所能檢柙矣。”
(3).保護書籍的封套。《說文·木部》:“梜,檢柙也。” 段玉裁 注:“檢柙皆函物之偁,然則梜亦謂函物之器也。”
“檢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規矩與法度
指符合禮儀或制度的标準,如《東觀漢記》中“檢柙其奸宄”即通過法度約束行為。漢代王充在《論衡》中亦用此詞形容《春秋》對社會風俗的規範作用。
矯正與約束
強調對行為的匡正,如清代侯方域《蹇千裡傳》提到“不檢柙”導緻悲劇,暗指缺乏自我約束的後果。
書籍封套
早期指保護書籍的封套,《說文解字》中“梜,檢柙也”即此意,段玉裁注釋進一步說明其為函物之器。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更完整用例可參考《東觀漢記》《論衡》等古籍。
檢柙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字,它由“檢”和“柙”兩個部分組成。
這個字的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木材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9畫。
根據考古學與曆史文獻研究,檢柙最早出現在古代漢民族繁盛的商周時期,作為民間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指用竹木或線條編織成的一種盛物器具,常用于存放衣物、書籍、文房四寶等物品。
在繁體字中,檢柙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中,檢柙的構字形态變化較小,注重于形狀的連續和規整。
1. 櫃台上擺放着一個精美的檢柙,裝飾有華麗的牡丹花紋。
2. 他打開檢柙,從裡面取出一本古籍。
衣櫃、書櫃、櫃台、字櫃。
櫥櫃、儲物櫃、鑲闆櫃。
開放、敞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