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金箔刻成的人形裝飾品。 南朝 時流行于人日(正月初七), 唐 時流行于三月三日。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 唐 歲時節物……三月三日,則有鏤人。”
“镂人”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其含義:
一、文學創作中的比喻用法(成語) 指用文字雕刻人物形象,形容文筆生動傳神,能将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例如餘秋雨在散文中使用“镌刻山河,雕镂人心”來比喻文字對曆史與情感的深刻記錄。
二、古代裝飾品 指用金箔刻制的人形飾品,流行于南朝至唐代的特定節日: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均源于“雕刻”的本義(“镂”即雕刻),前者為抽象比喻,後者為具體器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文學語境中多取第一種釋義。
《镂人》這個詞是指通過雕刻或刻畫來描繪人物形象,通常用于描述一種精細、細緻地刻畫和表現人物形象的技藝。
《镂人》這個詞的部首是“金”,總部首筆畫數是8個。
《镂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藝術刻畫技巧上。古人常常使用雕刻或刻畫的方式,将人物形象刻畫于木、石、金屬等材料上,精細而栩栩如生,以展現人物的美麗或特征。
《镂人》這個詞的繁體字形為「鏤人」。
在古代漢字中,表示《镂人》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寫法,其中比較常見的有「鑢人」、「琱人」等寫法。
1. 他雕刻技藝高超,所雕飾的木雕作品真是栩栩如生的《镂人》。
2. 這幅古代石刻上的《镂人》形象,展現了古人對于美的追求。
組詞:雕刻、刻畫、木雕、雕像、造型
近義詞:精雕細刻、栩栩如生、栩栩欲活
反義詞:粗糙、簡陋、模糊、笨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