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叢的意思、灌叢的詳細解釋
灌叢的解釋
(1) [shrub]∶矮樹或叢林
松下多灌叢。——唐·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2) [shrubbery]∶草木叢聚茂盛貌
詳細解釋
草木叢聚茂盛貌。《文選·張衡<西京賦>》:“嘉卉灌叢,蔚若鄧林。” 薛綜 注:“灌叢、蔚若,皆盛貌也。”《文選·左思<吳都賦>》:“洪桃屈盤,丹桂灌叢。” 劉逵 注:“所在叢聚,無他雜木也。”《文選·蜀都賦》:“百藥灌叢,寒卉冬馥。”
詞語分解
- 灌的解釋 灌 à 澆地:灌溉。灌渠。澆灌。 注入液體:灌注。灌漿。灌腸。 指錄音:灌唱片。 煉鑄。 叢生,亦指叢生的樹木:灌木。灌叢。 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斟酒澆地降神。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叢的解釋 叢 (叢) ó 聚集,許多事物湊在一起:叢生。叢聚。叢密。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叢。草叢。叢刊。為叢驅雀(喻不善于團結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叢祠。 姓。 筆畫數:; 部首:一;
網絡擴展解釋
“灌叢”是一個生态學術語,指以灌木占優勢的植被類型,具有以下特征和含義:
1. 基本定義
- 植被特征:由無明顯主幹、簇生或叢生的灌木組成,群落高度通常低于5米,郁閉度(植被覆蓋密度)多為0.3-0.4。
- 生态適應性:常見于氣候幹燥、寒冷或土壤貧瘠等森林難以生長的區域,如幹旱半幹旱地區、高海拔山地等。
2. 分類與類型
- 按生活型:可分為常綠針葉灌叢(如圓柏屬)、常綠闊葉灌叢(如杜鵑屬)、落葉闊葉灌叢(如柳屬、金露梅屬)等。
- 按起源:
- 原生灌叢:自然條件下形成,如高山灌叢、荒漠灌叢;
- 次生灌叢:因森林破壞或人為幹擾退化形成,如溫帶地區的榛屬、薔薇屬灌叢。
3. 生态意義
- 固碳功能:灌叢擴張可能降低土壤有機碳含量,但通過穩定土壤團聚體,對碳循環有複雜影響。
- 環境適應:在沙漠化地區,灌叢沙包可減緩風蝕,但也可能标志土地退化(如“灌叢沙漠化”)。
- 生物多樣性:為動物提供栖息地,如高寒灌叢與草甸共同構成亞高山生态系統。
4. 文學與曆史引用
- 唐代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中提及“松下多灌叢”,描述草木叢聚的茂盛景象。
- 漢代《西京賦》《吳都賦》等文獻亦用“灌叢”形容植物繁盛之貌。
補充說明
- 與“灌木”區别:灌木指單株植物生活型,而灌叢強調由多株灌木組成的群落。
- 分布範圍:從熱帶到寒帶均有分布,中國多見于西南、西北山地及幹旱河谷。
如需進一步了解灌叢的生态研究或具體類型,可參考來源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灌叢
灌叢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的部首是火和木,它的總筆畫數為12個。
灌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東夷傳》中,意為茂盛的叢林或灌木叢。它形容植物在山谷、河灘等地方茂密生長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灌叢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在古籍《爾雅》中,灌叢的寫法為“灌莛”。這是因為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字形會有調整和變化。
例句:
1. 三年未歸的這片土地已經變成了一片灌叢。
2. 在森林裡,各種野生動物喜歡生活在茂密的灌叢中。
組詞:灌木、灌木叢、叢林
近義詞:叢林、茂密、草木繁茂
反義詞:稀疏、貧瘠、荒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