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行戒律。《百喻經·毗舍闍鬼喻》:“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離苦,獲得道果。”《梁書·文學傳下·任孝恭》:“ 孝恭 少從蕭寺 雲法師 讀經論,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唐 白居易 《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碣銘序》:“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見性者,曰 興果律師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不持戒者,居土臺外。”
持戒是佛教術語,指通過遵守特定戒律來規範身心的修行方式,其内涵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持戒指「遵行戒律」,強調通過戒律約束行為,遠離惡行。佛教中,持戒是修行的基礎,屬于「三無漏學」(戒、定、慧)之首。
佛教将持戒分為三類:
持戒不僅是形式規範,更通過「以戒為師」達到清淨身心,最終實現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精神。如《大般若經》強調,持戒需回向無上菩提,持續利益衆生。
(注: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看等來源網頁。)
持戒是指遵守規定的禁忌和道德準則,有意識地遵守規定的規則和自律。
持戒這個詞的部首是手,共有7個筆畫。
《持戒》一詞源自佛教,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戒律是佛教修行的基礎,持戒是指遵守佛教的戒律規定,以獲得清淨和解脫。
持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持戒」。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持戒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是「持戒」這樣的形式。
1. 修行中,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這位修士一直堅持持戒,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3. 持戒能幫助我們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戒律、戒指、戒毒、戒煙、戒酒
守戒、守約、遵守規則、自律
破戒、違約、違反規則、放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