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长安城 东南门。本名 霸城门 ,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 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 霸城门 。民见门色青,名曰 青城门 ,或曰 青门 。门外旧出佳瓜, 广陵 人 召平 为 秦 东陵侯 , 秦 破,为布衣,种瓜 青门 外。”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昔闻 东陵瓜 ,近在 青门 外。”
(2).泛指京城东门。 宋 王禹偁 《送荣礼丞赴宋都序》:“青门晓晴,皇华启行。”
(3).泛指退隐之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系》:“ 青门 豪迈, 终南 瀟洒,心惊宾雁双翰,目断孤云一带。” 清 汪懋麟 《送高念东少司寇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二:“不畏西风更障尘, 青门 回首得閒身。” 沉砺 《感怀》诗之八:“忘机 白社 閒挥麈,息影 青门 学种瓜。”
(4). 汉 青门 外有 霸桥 ,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后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 金谷 宾游盛, 青门 冠盖多。”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青门 紫陌多春风,风中数日残春遗。” 宋 赵令畤 《清平乐》词:“去年紫陌 青门 ,今宵雨魂云魂。” 清 方文 《留别吴锦雯》诗:“ 青门 有垂柳,烦尔寄相思。”
(5).犹东郭,东郊。古时为丛葬之处。语本《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因借指墓地。《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五月庚寅,葬 安寧陵 ,詔司徒左长史 王筠 为哀册,文曰:……背絳闕以远徂,轥青门而徐转。” 唐 王涣 《悼亡》诗:“今日青门葬君处,乱蝉衰草夕阳斜。”
(6).指 宋 时 杭州 东青门 ,俗呼 菜市门 。 宋 姜夔 《念奴娇·毁舍后作》词:“獠女供花,傖儿行酒,卧看 青门 辙。” 夏承焘 注引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城东 东青门 ,俗呼 菜市门 。”
(7).曲名。 唐 李贺 《黄头郎》诗:“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王琦 汇解:“《青门》,疑是曲名。” 姚文燮 注:“《青门》,曲名。”
“青门”作为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其核心释义的综合梳理:
汉长安城东南门
原指汉代长安城的霸城门,因门漆为青色,民间俗称“青门”或“青城门”。此门因广陵人召平(秦东陵侯)隐居种瓜而闻名,故“青门瓜”成为隐逸典故的象征。
泛指京城东门
唐宋诗词中常以“青门”代指都城东门,如宋代王禹偁《送荣礼丞赴宋都序》中“青门晓晴,皇华启行”,借指汴京东门。
送别之地
汉代青门外有霸桥,是古人折柳赠别的场所,后演变为送别意象。如欧阳修词中“青门柳色随人远”,即以青门暗喻离别。
隐逸或退隐象征
因召平种瓜典故,青门常被用来代指归隐。明代陈汝元《金莲记》中“青门豪迈,终南潇洒”即用此意。
其他衍生含义
扩展说明:部分文献(如查字典)提到“青门”可引申为“官场入门阶段”,此用法较少见于经典文本,或为现代语境下的衍生义。
《青门》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指代两个不同的意思:
1. 指古代官署中管理进出的门户。通往皇宫的大门也被称为青门。这个意思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用于形容皇宫内外的情景。
2. 指青铜制成的门。这个意思主要出现在古代兵器的描述中,形容兵器的质地。
《青门》的部首是青,总共6划。
《青门》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左传》中的一句话:“秦李青破楚,武门通秦。” 在这个句子中,青门一词是用来形容被破坏的楚国城墙的门。
《青门》的繁体字为「青門」。
在古代,「青门」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汉字的进化过程中,字形会发生变化。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记录。
1. 皇帝驾临时,青门张开,士兵列队迎接。
2. 城墙上有一座青门,是进入古城的入口。
青楼、青年、青山、青草、青天。
青铜门、绿门、朱门。
赤门、黑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