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恭屈己。《晉書·愍懷太子遹傳》:“宜深自謙屈,以防其變,廣延賢士,用自輔翼。” 宋 洪邁 《容齋四筆·輕浮稱謂》:“長史貴重,不宜妄自謙屈。” 嚴複 《論世變之亟》:“其接物也, 中國 美謙屈,而西人務發舒。”
“謙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ān qū,其核心含義是謙恭屈己,強調在待人接物或面對困境時保持謙虛、自抑的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文化内涵
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屈”被視為一種美德,尤其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推崇“自抑”與“退讓”。例如《晉書》提到“宜深自謙屈,以防其變”,強調通過謙卑态度化解潛在矛盾()。
嚴複在《論世變之亟》中對比中西差異時,指出“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舒”,進一步凸顯其文化獨特性()。
應用場景
“謙屈”融合了“謙”的虛心與“屈”的退讓,既是一種處世哲學,也反映了傳統文化對自我約束的重視。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因過度謙卑導緻失去立場。
《謙屈》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其意思是虛心謙遜而有所屈從。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些關于《謙屈》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詞語。
《謙屈》是一個由謙和屈兩個部分組成的詞語。其中,謙字的部首是讠,屈字的部首是屍,兩個字的筆畫分别為7畫和8畫。
《謙屈》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崇尚謙遜,認為虛心謙和、有所屈從是一種美德和智慧的表現。
《謙屈》的繁體字為「謙屈」。
在古代文獻中,謙字有時候會寫作「戋」或「謹」,屈字的古字形為「有子」。
他總是謙屈有禮地對待每一位長輩。
面對困難,我們要學會謙屈,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謙虛、屈膝、謙恭、謙讓、屈服
謙遜、謙卑、屈從
傲慢、自大、不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