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識得有的意思、不識得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識得有的解釋

古方言。無,沒有。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唐 世 梁太祖 未建國前, 崔禹昌 擢進士第…… 梁祖 以其有莊墅,必藉牛,乃問曰:‘莊中有牛否?’ 禹昌 曰:‘不識得有牛。’意是無牛。以時俗語‘不識得有’對之。 梁祖 大怒曰:‘豈有人不識牛?謂我是村夫即識牛,渠則不識,如此輕薄,何由可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識得有”是一個由古漢語語法結構演變而來的短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具有特定的語義内涵。從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角度分析,其含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 字義分解

    “不識”原指“不知道、不認識”,常見于古代文獻,如《論語·子罕》“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中“不識”表否定認知。“得”在此處為助詞,表示動作的可能性或結果,類似“能夠”“得以”的用法。“有”則指存在或擁有。組合後整體強調對事物存在狀态或歸屬的未知性,例如:“此物本在匣中,他竟不識得有”(《漢語大詞典》。

  2. 語境含義

    在具體語境中,該短語多表達“未能意識到某物的存在”或“不知曉如何獲取”。例如明代小說《醒世恒言》中“那官人不識得有金銀在船”,即指未察覺船上藏有財物。這種用法突顯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認知隔閡(《古漢語虛詞詞典》。

  3. 現代引申

    當代語言學研究者指出,該短語可類比為“渾然不知”“毫無覺察”,常用于文學性表達中,如:“他終日忙碌,竟不識得有心人已在身側”(《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認知缺失”展開,與古漢語的否定判斷結構一脈相承。

網絡擴展解釋

“不識得有”是一個古代方言詞彙,其含義和使用背景可總結如下:

  1. 核心詞義
    該詞意為“無”或“沒有”,屬于古漢語方言表達。如《北夢瑣言》記載的對話中,崔禹昌回答“不識得有牛”即表示“沒有牛”,而梁太祖因誤解其方言含義而發怒。

  2. 語言背景
    主要流行于唐宋時期的特定地域方言,屬于口語化表達。其否定形式“不識得”與現代漢語“不知道”不同,更接近“不存在”或“未曾有”的含義。

  3. 發音與結構
    拼音标注為bù shí dé yǒu(部分文獻注音為bù shí de yǒu),四字結構由否定詞“不”+動詞“識得”+存現詞“有”構成,體現古代漢語的語法特點。

  4.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僅見于古籍或方言研究。其功能類似于現代漢語的“沒有”,但帶有更強烈的口語化色彩和地域限制。

  5. 權威文獻佐證
    多個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及《北夢瑣言》均收錄此詞,證實其曆史真實性。例如《北夢瑣言》卷四的完整對話場景,展示了該詞在實際交流中的用法。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北夢瑣言》或漢典網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報馬北唐邊兵草薙禽狝沖寂傳媒垂螺大隊盜帥典妻鬻子東征西怨蹲伏痱癗飛肉否結副郎服秩概略更直滒弱貴業宏氣胡福江南曲接觸器傑構金飇金宮敬同浄信近什衿士儁拔樂果傫傫梁頭迷背蜜戀内相拟規畫圓毆作匹婦溝渠屏風兒瓊台桑柘山阻畬火麝衾石韋松花紙頌僖隨宜鎖梃兒忘恩失義枉抑危削委制聞診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