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方言。无,没有。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唐 世 梁太祖 未建国前, 崔禹昌 擢进士第…… 梁祖 以其有庄墅,必藉牛,乃问曰:‘庄中有牛否?’ 禹昌 曰:‘不识得有牛。’意是无牛。以时俗语‘不识得有’对之。 梁祖 大怒曰:‘岂有人不识牛?谓我是村夫即识牛,渠则不识,如此轻薄,何由可奈!’”
“不识得有”是一个古代方言词汇,其含义和使用背景可总结如下:
核心词义
该词意为“无”或“没有”,属于古汉语方言表达。如《北梦琐言》记载的对话中,崔禹昌回答“不识得有牛”即表示“没有牛”,而梁太祖因误解其方言含义而发怒。
语言背景
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的特定地域方言,属于口语化表达。其否定形式“不识得”与现代汉语“不知道”不同,更接近“不存在”或“未曾有”的含义。
发音与结构
拼音标注为bù shí dé yǒu(部分文献注音为bù shí de yǒu),四字结构由否定词“不”+动词“识得”+存现词“有”构成,体现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罕用,仅见于古籍或方言研究。其功能类似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但带有更强烈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限制。
权威文献佐证
多个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及《北梦琐言》均收录此词,证实其历史真实性。例如《北梦琐言》卷四的完整对话场景,展示了该词在实际交流中的用法。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北梦琐言》或汉典网的详细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