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外郎的通稱。 隋 、 唐 、 宋 時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 唐 韓愈 《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 韋侯 昔以考功副郎守 盛山 。人謂 韋侯 美士……納之惡地以枉其材。”
副郎是古代官制體系中的職官稱謂,主要包含以下兩重含義:
一、六部員外郎的别稱 唐宋時期,尚書省六部各司設“員外郎”一職,作為司内主官“郎中”的副手,俗稱為“副郎”。《漢語大詞典》記載:“副郎,員外郎的别稱。”例如唐代戶部度支司員外郎,即協助郎中管理財政收支。明代沿襲此制,《明史·職官志》載六部各司“員外郎,正五品,為郎中之貳”。
二、侍郎的輔佐職位 在漢代至魏晉時期,“副郎”亦代指九卿屬官中輔佐“侍郎”的副職。據《通典·職官》所述,太常寺下設“副郎”協理禮樂事務,其品秩低于侍郎,屬中低級官吏。
用法示例
宋代王禹偁《小畜集》雲:“擢為副郎,佐理度支”,此處“副郎”即指戶部度支司員外郎。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考據曆代官職時,亦将“副郎”與“員外郎”互作解釋。
“副郎”是古代官職名稱,在不同朝代的具體含義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員外郎這一職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副郎是員外郎的通稱,主要存在于隋、唐、宋三朝,屬于中央機構中的重要官職。其職責為輔助正職官員處理政務,相當于現代部門中的副職。
曆史背景與職責
詞源與演變
該詞由“副”(輔助、次位)和“郎”(古代官職名)組成,凸顯其輔助性質。隨着朝代更疊,元代以後逐漸被其他官職替代,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副郎是隋唐宋時期對員外郎的别稱,屬中央要職,職能以輔助主官為核心。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體職能可能略有差異,但核心定義以高權威來源為準。
艾符長素沉澱誠懸筆谏持蠡測海詞源大錯特錯大院大約摸疊時饷狄香胴胧惰怠二阮焚魚符法趕塌隔宿糧光天瓜片紅樓還珠返璧護籍昏鄧鄧家食跏坐謹重絶水愧艴藍藻淩冽聆訓毛龜棉籽餅難進盤針籤帖麝酒聖杯生殺予奪舒豁書柬圖章舒榮崧山肅将泰階台照騰薄同級退材頽玉完人我黼子佩武器巫山一段雲鄉客銜弦銷黯小珰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