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儉樸。《後漢書·蔡茂傳》:“﹝ 茂 ﹞代 戴涉 為司徒,在職清儉匪懈。” 唐 朱慶馀 《送璧州劉使君》詩:“知君素清儉,料得卻來貧。”《明史·暴昭傳》:“﹝ 暴昭 ﹞耿介有峻節,布衣麻履,以清儉知名。”
“清儉”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清”和“儉”二字組成,主要形容人的品德和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清儉”指生活簡樸、節儉,同時蘊含清廉正直的品德。它強調物質生活的樸素與精神層面的廉潔相結合。
多用于描述人物品質,尤其是官員或曆史人物的德行。例如:
“清儉”不僅體現物質生活的節制,更包含道德層面的自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美德之一。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明史》等文獻。
清儉是指生活簡樸、節約的一種品德和生活态度。不追求奢華,倡導節約、樸素的生活方式。
清儉這個詞由“氵”和“臽”兩個部首組成,也可以看做是由4畫和4畫組成。
清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追求清廉、樸素的生活方式,并将之視為一種美德。
繁體字中的清儉為“淸簡”,保留了原本的意義和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清儉在古漢字中寫作“淸儉”,但意義并未改變。
1. 他過着清儉的生活,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
2. 清儉的生活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質。
1. 清廉:指為人正直、廉潔的品質。
2. 儉約:指過樸素節約的生活方式。
3. 簡樸:指簡單樸素、不加任何修飾的。
節儉、簡樸。
奢華、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