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俭朴。《后汉书·蔡茂传》:“﹝ 茂 ﹞代 戴涉 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 唐 朱庆馀 《送璧州刘使君》诗:“知君素清俭,料得却来贫。”《明史·暴昭传》:“﹝ 暴昭 ﹞耿介有峻节,布衣麻履,以清俭知名。”
“清俭”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清”和“俭”二字组成,主要形容人的品德和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清俭”指生活简朴、节俭,同时蕴含清廉正直的品德。它强调物质生活的朴素与精神层面的廉洁相结合。
多用于描述人物品质,尤其是官员或历史人物的德行。例如:
“清俭”不仅体现物质生活的节制,更包含道德层面的自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美德之一。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明史》等文献。
清俭是指生活简朴、节约的一种品德和生活态度。不追求奢华,倡导节约、朴素的生活方式。
清俭这个词由“氵”和“臽”两个部首组成,也可以看做是由4画和4画组成。
清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追求清廉、朴素的生活方式,并将之视为一种美德。
繁体字中的清俭为“淸簡”,保留了原本的意义和写法。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清俭在古汉字中写作“淸儉”,但意义并未改变。
1. 他过着清俭的生活,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2. 清俭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
1. 清廉:指为人正直、廉洁的品质。
2. 俭约:指过朴素节约的生活方式。
3. 简朴:指简单朴素、不加任何修饰的。
节俭、简朴。
奢华、浪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