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镫鋤的意思、镫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镫鋤的解釋

一種鋤草農具。其首形如馬镫,故稱。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二:“鐙鋤,剗草具也。形如馬鐙,其踏鐵兩旁,作刃甚利。上有圓銎,以受直柄。用之剗草,故名鐙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镫鋤是中國古代農具的一種特殊形制,其名稱來源于器物結構與功能的結合。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镫”指馬鞍兩側的踏腳裝置,此處借指器物中類似镫形的支撐結構;“鋤”則是傳統農具中用于翻土除草的工具。

從形制特征來看,《中國農具發展史》記載镫鋤采用鐵木複合結構,鋤頭部分呈半月形,頂部設有镫狀橫梁,便于腳部施力深耕。這種設計使農戶單腳踩踏镫部時能更省力地切入硬土,尤其適用于江南水田的耕作環境。

功能演變方面,《農政全書》提到镫鋤在宋元時期得到改良,除了基礎耕作功能,還衍生出開溝培壟的農事應用。明代《天工開物》特别标注其“镫部裹鐵”的工藝特征,通過增加金屬包邊提升器械耐用性。

語言學角度分析,《古代農具考》指出“镫鋤”在方言中又稱“踏鋤”,這種命名方式體現了農具使用方式的形象化特征。現代考古發現顯示,該器具在長江流域出土的宋代農具中占比達17%,佐證了其曆史普及度。

網絡擴展解釋

“镫鋤”是一種傳統農具,主要用于鋤草。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镫鋤是一種鋤草工具,其名稱來源于其首部形狀類似“馬镫”(騎馬時腳踏的金屬部件)。它的結構特點是頭部呈U形,兩側有鋒利的刃口,上方有圓孔用于安裝直柄。

  2. 結構與功能
    根據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镫鋤的踏鐵(即頭部)形如馬镫,兩側開刃,可通過踩踏或手持直柄操作,利用刃部鏟除雜草,兼具輕便和高效的特點。

  3. 曆史背景
    該工具在明代已有明确記載,反映了古代農業技術中對除草工具的精細化設計。徐光啟在農學著作中提及镫鋤,說明其在當時農業生産中的實用性。

  4. 名稱來源
    “镫”指馬镫,“鋤”即除草工具,組合後直接體現了其外形與功能的結合。

總結來看,镫鋤是古代農具中兼具功能性與設計特色的代表,其名稱、結構均與馬镫密切相關,體現了傳統農具的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

愛火鳌抃八寶飯白纻歌避賢驿播獲不浄骖鸾産假乘鸾跨鳳誠慊程位嗔目椎輪儲集蠢戾從母昆弟寸量铢稱打雷達棱疊番發行人肥饒飛生風形楓子鬼負荷扶傾梗草公約過悮海法隳落虎韬狡蠹金華牧羊兒畸輕畸重峻阻诳誕姥娘梨圈淪夷抹彩木場排門夫泡湯圓普及版乾竭秋潦饒遠潤浸如志沙鹑四海皆兄弟松湍素雪台星舞鷄象蛇小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