镫鋤的意思、镫鋤的詳細解釋
镫鋤的解釋
一種鋤草農具。其首形如馬镫,故稱。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二:“鐙鋤,剗草具也。形如馬鐙,其踏鐵兩旁,作刃甚利。上有圓銎,以受直柄。用之剗草,故名鐙鋤。”
詞語分解
- 镫的解釋 镫 (鐙) è 挂在馬鞍兩旁的鐵制腳踏:馬镫。镫骨(聽骨之一,形狀像馬镫)。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鋤的解釋 鋤 (鋤) ú 弄松土地及除草的工具:鋤頭。鐵鋤。 耪,弄松土地及除草:鋤草。鋤耘。鋤地。 鏟除:鋤奸。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镫鋤”是一種傳統農具,主要用于鋤草。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镫鋤是一種鋤草工具,其名稱來源于其首部形狀類似“馬镫”(騎馬時腳踏的金屬部件)。它的結構特點是頭部呈U形,兩側有鋒利的刃口,上方有圓孔用于安裝直柄。
-
結構與功能
根據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镫鋤的踏鐵(即頭部)形如馬镫,兩側開刃,可通過踩踏或手持直柄操作,利用刃部鏟除雜草,兼具輕便和高效的特點。
-
曆史背景
該工具在明代已有明确記載,反映了古代農業技術中對除草工具的精細化設計。徐光啟在農學著作中提及镫鋤,說明其在當時農業生産中的實用性。
-
名稱來源
“镫”指馬镫,“鋤”即除草工具,組合後直接體現了其外形與功能的結合。
總結來看,镫鋤是古代農具中兼具功能性與設計特色的代表,其名稱、結構均與馬镫密切相關,體現了傳統農具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镫鋤》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用來翻土、鏟除雜草的農具。它的拆分部首是镫(鑫字旁)和鋤(金字旁),共有12個筆畫。《镫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耕種農耕工具。
在繁體字中,镫鋤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镫鋤》這個詞的字形結構并未發生變化。
一些使用《镫鋤》這個詞的句子例子:
1. 農民手裡舉着镫鋤,辛勤地勞作在田野裡。
2. 農田裡的镫鋤深深地插入土地中。
與《镫鋤》有關的組詞包括(但不限于):耕種、農活、農耕、農田、農民等。
《镫鋤》的近義詞可能是:鋤頭、鋤具、耙子等。
反義詞則可能是:種子、播種器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