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術解》:“ 荀勖 嘗在 晉武帝 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後遂以“食辨勞薪”形容識見卓越。 清 沉廷文 《廣事同纂》:“食辨勞薪,人知有 荀勖 ,而不知有 師曠 。”參見“ 勞薪 ”。
“食辨勞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食辨勞薪(拼音:shí biàn láo xīn)指通過品嘗食物能辨别出燒飯所用的柴火是陳舊的車腳(即“勞薪”),比喻人具有卓越的見識或敏銳的洞察力。該成語常用于褒義語境,形容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
荀勖在晉武帝宴席上嘗到用竹筍和米飯烹制的食物,斷言這是用“勞薪”(舊車輪的木頭)所燒。衆人不信,暗中查證後發現确實如此。故事展現了荀勖通過細微觀察得出精準判斷的能力。
用法:作謂語或定語,強調見識超群。
注意:部分低權威來源(如)将其誤解為“勞動者收入微薄”,實為誤釋,需以經典文獻為準。
漢典等權威典籍均明确其本義為“見識卓越”,建議優先參考經典文獻,避免混淆。
食辨勞薪是一個成語,由“食”、“辨”、“勞”和“薪”四個字組成。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對待食物和勞動報酬應該有正确的判斷和辨别能力。
食辨勞薪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食:部首“食”,筆畫7; - 辨:部首“辛”,筆畫8; - 勞:部首“力”,筆畫7; - 薪:部首“艹”,筆畫16。該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左傳》中記載了六國君主為了辨别忠誠的臣子和奸詐的人,采用的一種測驗方法,即以巧妙的方式分給各位臣子不同的飯菜和薪水,然後觀察他們對待食物和勞動報酬的态度。這個故事引申出食辨勞薪這個成語,形容人們對待食物和勞動應該有正确的判斷力和辨别能力。
在繁體字中,食辨勞薪的寫法為“食辨勞薪”。
在古時候,食辨勞薪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因為成語的形成和流傳在許多情況下并沒有明确的時間和來源,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不容易确定。
例句:
- 他經過多次挫折,學會了食辨勞薪的重要性。 - 在面對誘惑時,我們應該懂得食辨勞薪,不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相關詞彙:
- 組詞:食物、辨别、勞動、薪水; - 近義詞:明辨是非、辨明真僞; - 反義詞:混淆是非、混淆黑白。【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