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缪稱訓》:“昔 東戶 季子 之世,道路不拾遺,耒耜餘糧,宿諸畮首。”謂馀糧存放于田頭。後因以“栖糧”稱頌豐年盛世。 宋 宋祁 《皇帝幸玉津園省斂頌》:“揉耒以識 帝農 之來,栖糧而歌 東戶 之泰。”
“栖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源自《淮南子·缪稱訓》:
“昔東戶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遺,耒耜餘糧,宿諸畮首。”
意為:東戶季子治理天下時,民風淳樸,農具和餘糧被隨意放在田頭,無人私取。後用“栖糧”代指太平盛世中物産豐饒、百姓安居樂業的狀态。
“栖糧”是古代文學中用于歌頌太平盛世的典故詞彙,既體現農耕社會的物質豐足,也暗含對政治清明的贊美。其核心意象源于《淮南子》,後成為文人表達對理想社會向往的經典符號。
栖糧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栖”和“糧”。
“栖”的部首是木,總共有十根筆畫;“糧”的部首是米,總共有二十二根筆畫。
栖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尚書·大禹谟》一書中。在古代,它的意思是指鳥類停歇、栖息以及獲取食物的地方。
繁體字“栖糧”為“棲糧”。
栖糧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體,“栖”有時寫作“棲”,“糧”有時寫作“糧”。這些寫法在古代經典文獻中都有所出現。
1. 鳥兒在樹上找到了安全的栖糧。
2. 糧食是農民的栖糧。
組詞:“栖身”、“栖息地”、“糧食”、“糧倉”等。
近義詞:“居住”、“栖居”、“栖息”。
反義詞:“遷徙”、“離開”、“無栖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