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小雅·四月》:“滔滔 江 漢 ,南國之紀。” 鄭玄 箋:“ 江 也, 漢 也,南國之大水,紀理衆川,使不壅滞;喻 吳 楚 之君能長理旁側小國,使得其所。”後因以指南方。 南朝 梁 江淹 《王侍中為南蠻校尉诏》:“贊政南紀,播惠西夏。” 宋 楊萬裡 《讀罪己诏》詩:“中原仍夢裡,南紀且愁邊。”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三:“象齒焚身,禍延南紀。”
(2).即南戒。 唐 韓愈 《後苦寒行》之一:“南紀 巫 廬 瘴不絶,太古以來無尺雪。” 仇兆鳌 注引 李淳風 《法象志》:“以天下山河分為兩戒,北紀所以限戎狄,南紀所以限蠻夷。” 清 趙翼 《滇城》詩:“南紀河山推重鎮,前朝湯沐守通侯。”詳“ 南戒 ”。
“南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南紀”最初指代南方地區,源自《詩經·小雅·四月》中的“滔滔江漢,南國之紀”。鄭玄箋注解釋為:長江、漢水是南方的大河,統領衆水系,象征吳楚之君治理周邊小國。
地理概念
唐代韓愈《後苦寒行》等文獻中,“南紀”與“南戒”相通,指古代星野劃分中的南方邊界,如《新唐書》提到“南紀山河之曲為巴、蜀”,代指巴蜀等南方險要之地。
文學意象
南朝江淹《王侍中為南蠻校尉诏》用“贊政南紀”形容治理南方,宋代楊萬裡詩句“南紀且愁邊”則借指國家南疆,體現其作為地域象征的文學性。
現代多用于人名或地名,寓意“南方之綱紀”,寄托治理才能或地域關聯,如提到其名字寓意“堅強果敢、目标性強”。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詩經》起源、曆史文獻用例及現代引申義,具體語境需結合文本分析。
南紀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南和紀。
南的部首是“十”字旁,總共有5個筆畫;紀的部首是“糸”字旁,總共有7個筆畫。
南紀源自古代的《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無拳無勇,南山孔嘉,維尚未死。”其中的“南山”即指今天的南紀山,成為南紀這個詞的來源。
南紀的繁體字為「南紀」。
南紀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未發生較大變化,在不同字體和書法風格下可能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但整體形狀基本保持一緻。
1. 我們計劃明天去南紀山踏青。
2. 南紀風光如畫,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賞。
3. 他是南紀山的導遊,對這裡的曆史和文化非常了解。
南紀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一些常見的詞語,例如:
1. 南紀念:指在南紀山或與南紀山有關的紀念活動或紀念品。
2. 南紀道:指通往南紀山的道路。
3. 南紀風:指南紀山地區特有的風格和風情。
與南紀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南山:指位于南方的山脈。
2. 嘉魚山:南紀山的另一名稱。
3. 南方山區:指位于南方的山地地區。
與南紀意思相反的詞彙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彙,可以根據具體語境進行替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