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小雅·四月》:“滔滔 江 漢 ,南國之紀。” 鄭玄 箋:“ 江 也, 漢 也,南國之大水,紀理衆川,使不壅滞;喻 吳 楚 之君能長理旁側小國,使得其所。”後因以指南方。 南朝 梁 江淹 《王侍中為南蠻校尉诏》:“贊政南紀,播惠西夏。” 宋 楊萬裡 《讀罪己诏》詩:“中原仍夢裡,南紀且愁邊。”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三:“象齒焚身,禍延南紀。”
(2).即南戒。 唐 韓愈 《後苦寒行》之一:“南紀 巫 廬 瘴不絶,太古以來無尺雪。” 仇兆鳌 注引 李淳風 《法象志》:“以天下山河分為兩戒,北紀所以限戎狄,南紀所以限蠻夷。” 清 趙翼 《滇城》詩:“南紀河山推重鎮,前朝湯沐守通侯。”詳“ 南戒 ”。
南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地理與文學雙重意蘊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源自《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 鄭玄箋注:"江也、漢也,南國之大水,紀理衆川,使不壅滞。" 此處"紀"指綱紀、法度,引申為劃分地理界限的自然标志。長江與漢水作為南方水系主幹,被視為劃分南方地域的天然坐标。
來源:
《毛詩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國學大師《詩經》解析庫:
在曆代文獻中,"南紀"逐漸演變為中國南方的代稱。如杜甫《舟中》詩:"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以"南紀"指代長江流域的壯闊氣象。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亦用"南紀"統稱嶺南地區。
來源:
《杜詩詳注》(中華書局,卷二十二)
《漢語大詞典》"南紀"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因楚國位于南方,"南紀"在楚辭系統中被賦予文化象征意義。屈原《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王逸注:"江夏,水名,南紀所包。" 此處的"南紀"暗喻楚文化的精神疆域,成為後世詩文寄托南方情懷的典故。
來源: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楚辭》數據庫:
"南紀"從地理界标發展為涵蓋地域、文化的複合概念,其語義演變深刻體現了漢語"以自然喻人文"的思維特質。
“南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南紀”最初指代南方地區,源自《詩經·小雅·四月》中的“滔滔江漢,南國之紀”。鄭玄箋注解釋為:長江、漢水是南方的大河,統領衆水系,象征吳楚之君治理周邊小國。
地理概念
唐代韓愈《後苦寒行》等文獻中,“南紀”與“南戒”相通,指古代星野劃分中的南方邊界,如《新唐書》提到“南紀山河之曲為巴、蜀”,代指巴蜀等南方險要之地。
文學意象
南朝江淹《王侍中為南蠻校尉诏》用“贊政南紀”形容治理南方,宋代楊萬裡詩句“南紀且愁邊”則借指國家南疆,體現其作為地域象征的文學性。
現代多用于人名或地名,寓意“南方之綱紀”,寄托治理才能或地域關聯,如提到其名字寓意“堅強果敢、目标性強”。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詩經》起源、曆史文獻用例及現代引申義,具體語境需結合文本分析。
把杯百奸白特闆車才敏岑樓承接翠巍巍甸侯點拍調印豆角鬌紒額缺鳳駕怪愕管管館僚彗孛趼足斠士絞死澆危焦心嘉月寄存處境況矜絜進賢菜客源客主闚圖狼吞虎餐棱峻兩雄不并立涼夜聯繫人曆瀾亂忙羅床末師難極南馔聘命情不自已殑伽青錢學士情人囚犯裙幅石匠霜劍遂便所善所生太恭人團結圖繪推盤猥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