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踮起腳跟而立。謂可以盼見。《資治通鑒·唐德宗興元元年》:“今雖盛強,其亡可跂立而待也。” 胡三省 注:“跂,舉踵而立也。”
跂立是漢語中的一個動詞,其核心含義指踮起腳尖站立,常用于形容人伸長脖子、努力張望或恭敬等候的姿态。該詞具有書面語色彩,多用于描述具體動作或引申出抽象的心理狀态。以下從不同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踮腳站立
指人提起腳跟,用腳尖支撐身體站立,通常為延長視線或保持恭敬姿态。
例: “他跂立門外,遙望歸人。”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25頁。
引申為企盼、向往
因踮腳張望的動作隱含急切期待,故引申出渴望、仰慕之意。
例: “跂立南窗,心寄雲鶴。”
來源: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05頁。
恭敬等候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臣民對尊長的謙恭姿态。
《禮記·曲禮上》:“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侍坐者請退矣,則跂而立。”
釋義: 陪侍尊長時,若尊長打哈欠伸懶腰,侍者應踮腳恭敬站立以示退意。
來源: 中華書局《禮記譯注》,2015年,第45頁。
仰望、追隨
表對德行或境界的向往。
《莊子·秋水》:“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成玄英疏:“跂立望之,深懷欽羨。”
釋義: 以踮腳眺望喻指對高遠境界的欽慕。
來源: 中華書局《莊子集釋》,2016年,第432頁。
明确釋義為“踮起腳跟站立”,并列《禮記》《莊子》等古籍用例。
強調其古義中的“恭敬”與“企盼”内涵。
指出“跂”通“企”,與“立”合用強化站立時身體前傾的姿态。
跂立兼具具體動作與抽象情感的雙重意蘊,其核心始終圍繞“踮腳-張望-期待”的行為邏輯,既保留古漢語的典雅,亦在現代語境中延續生命力。
“跂立”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釋義
由“跂”(踮起腳跟)和“立”(站立)組成,字面意為“踮起腳後跟站立”,形容伸長脖子、急切張望的狀态。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明确解釋:“跂,舉踵而立也”。
引申含義
常引申為“事情即将發生,可以預見結果”。例如《資治通鑒》中“其亡可跂立而待也”,意為國家滅亡的結果近在眼前,如同踮腳即可望見。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表達對事态發展的緊迫性判斷,隱含“無需長久等待,結局已清晰可見”的意味。
近義詞參考
類似表達有“翹首以盼”“指日可待”,但“跂立”更強調結果的迫近性與動作的急切感。
建議參考《資治通鑒》原句或權威古漢語詞典,了解更詳細的語境用法。
八境幫襯本末不知甘苦瞋喝赤情粗糧大刀闊斧戴望舒刀耕火種颿颠房管幡眊非辟附加高爽苟延關尺果如所料鴻澤槐裡月回旋豁蒙樓嬌嚬解故錦心綉口颎耀舊洿樂推連金泥連踡利柄龍官祿奉啰裡啰唆邏哨緑衣郎蠻客面縛恁樣齧岸排檠青史留名輕越诠評愢愢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散目省采沈刻詩懷釋銜鼠尾搜揚側陋碎女酥麻天阊銅盤伍侯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