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利柄的意思、利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利柄的解釋

財利大權。 宋 蘇轍 《論發運司以粜籴米代諸路上供狀》:“近歲有司分掌利柄,更相侵漁,以自為功。” 宋 葉適 《資政殿學士參政樞密楊公墓志銘》:“收悍将也,總利柄也。”《明史·奸臣傳·鄢懋卿》:“ 懋卿 盡握天下利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利柄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利”與“柄”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掌控利益或權力的關鍵,具有文言色彩,多見于古代文獻。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層次解析: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利(lì)

    本義指“鋒利”,引申為“好處”“財貨”或“使有利”。《說文解字》釋:“利,銛也。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後擴展至利益、功利等範疇。

  2. 柄(bǐng)

    原指器物把手,如《說文解字》:“柄,柯也。”引申為“權柄”“根本”,喻指掌控事物的核心權力或依據,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既有利權,又執民柄。”


二、複合詞“利柄”的釋義

“利柄”屬偏正結構,強調以“柄”(權柄)支配“利”(利益)。其具體含義為:

掌控利益分配的關鍵權力,或指國家財政、經濟命脈的主導權。

例如《漢語大詞典》釋:“利柄,謂財利之權柄”,突顯其對資源分配的決定性作用。


三、典籍用例與文化内涵

該詞集中出現于古代政論與經濟文本,體現傳統社會對資源控制的重視:

《鹽鐵論·錯币》:

“人主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餘,調其不足,禁溢羨,厄利塗,然後百姓可家給人足也。”

其中“厄利塗”(阻塞牟利之途)即與“執利柄”思想相通,主張中央掌控經濟命脈以安民生 。


四、現代適用性辨析

現代漢語中,“利柄”一詞已罕用,但其概念可對應: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1年. ISBN 978-7-100-18647-4.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ISBN 978-7-100-11425-3.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4. 《鹽鐵論校注》,王利器校注,中華書局,2015年. ISBN 978-7-101-11250-8.

網絡擴展解釋

“利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財利大權,即掌控經濟或財政資源的權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引證

3.使用語境

4.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利柄”一詞集中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經濟權力的重要性及濫用風險,其出處和用例多見于史書與政論,是分析曆史權力結構的關鍵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原文或宋代相關奏議。

别人正在浏覽...

操履操弄赤冀弛絕醇熙詞説大和尚當抵丹黃大赦大專院校等速德友帝華第名诋直獨弦匏琴風脈風前月下豐秀福克蘭群島根元跪安呵跸會演昏夭儉節椒眼碣館襟背進項開羅開穵溜骨髓倮靈率天慢朝茫無邊際綿綿瓜瓞遷回錢缗漆井慶福清涵桡情三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失幾食利速急宿疹體狀桐城脫剝雜劇晚輩無籍人綫闆兒閑串香紙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