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whole course of an ev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樹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結局,原委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大學》
(2)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主次,先後
(1).樹木的下部與上部。 漢 馬融 《長笛賦》:“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規摹彠矩。” 唐 白居易 《寓意詩》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後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圍。”
(2).始末,原委。《左傳·莊公六年》:“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後立衷焉。” 杜預 注:“本末,終始也。” 漢 王充 《論衡·正說》:“儒者説五經,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説。”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四:“奴既醒,喚問之,見事已露,遂具説本末。”《北史·魏拓拔恂傳》:“尚書表收 彪 赴 洛 ,會赦,遂不窮其本末。”《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 元禮 把六個同年及從人受害本末,細細與 舒有慶 説知。”
(3).主次,先後。《荀子·富國》:“故 禹 十年水, 湯 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後,年穀復熟,而陳積有餘,是無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君孤立於上,臣弄權於下,本末不能相禦,身手不能相使,由是天下鼎沸,姦兇并争。” 宋 曾鞏 《請改官制前預選官習行逐司事務劄子》:“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習勒已定,則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 郭沫若 《滿江紅·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詞:“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聯本末,三大革命增憑障。”
(4).指農業和工商業。《史記·孝文本紀》:“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其于勸農之道未備。”《後漢書·王符傳》:“本末不足相供,則6*民安得不飢寒!”
(5).指仁義和法制。 漢 賈誼 《過秦論下》:“故 周 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絶, 秦 本末并失,故不能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本末漢語 快速查詢。
《現代漢語詞典》指出,“本末”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指“事物的根本和細枝末節”,強調主次關系;其二指“事情的始末”,即事件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莊公六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能本末相順”,此處“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體現古代社會對産業主次的認知。
《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本末”在哲學範疇可指本體與現象的關系,如《大學》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宋代朱熹注解時強調“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的倫理秩序。《說文解字》對字源解析顯示,“本”為木下曰本,從木從一,象根系;“末”為木上曰末,從木從一,象樹梢,二者共同構成完整的樹木意象。
在曆史文獻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本富為上,末富次之”,此處“本”指農耕經濟,“末”指商業活動,反映古代重農抑商思想。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則提出“以農為本,工商皆其末”的經濟觀。現代語言學著作《辭海》将“本末”定義為包含“根源與結果”“主要與次要”的多維度概念體系。
“本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以下從不同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語的語義演變、哲學内涵及實際用例,引用來源覆蓋權威詞典與文化解析,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禮記》《荀子》等典籍原文。
愛物阿買案衍镖司務避迹違心禀履不是滋味赤墀丹雪打招呼挏乳鬥嚣多種多樣反演逢人說項汾浍腹背之毛扶踈負寃公費功謀鈎鉻挂秦金龜台合圖晃動刊文可樂媿切攬破兩尺半臨閲露餐風宿麥候缦胡沒體面緬然謬聽盤厲撇罷清敞俅俅雀忭乳雉塞上翁散釋神軀食封世功疏妄宿達讨順填密武經鹹肉縣王小巫見大巫攜沮蟹文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