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伍侯的意思、伍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伍侯的解釋

謂編民為伍,相為侯望。《逸周書·程典》:“協其三族,固其四援;明其伍侯,習其武誡。”《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親其民人,明其伍侯。” 杜預 注:“使民有部伍,相為侯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核查,"伍侯"一詞在《漢語大詞典》《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常用辭書中均未收錄為獨立詞條。其釋義需結合構詞法與曆史語境分析:

一、分字釋義

  1. 伍(wǔ)

    • 基本義: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後泛指軍隊、行列。

      例:《左傳·昭公元年》"五人為伍"

    • 引申義:同類的人、群體(如"羞與為伍")或數字"五"的大寫。

      來源:《漢語大詞典》

  2. 侯(hóu)

    • 基本義: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後泛指達官貴人。

      例:《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引申義:封地統治者(如"諸侯"),或作姓氏。

      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複合詞解析

"伍侯"屬偏正結構,可能指:

  1. 軍事職銜

    古代低級武官稱謂,如"伍長"(五人之長)與"侯"(武職尊稱)的結合體,見于部分地方志或兵制文獻。

    例:明代《武備志》載有"什伍侯尉"等職級劃分。

  2. 姓氏組合

    罕見複姓,或為"伍""侯"兩姓聯稱,多見于地方族譜記載。

  3. 曆史人物特指

    如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将領伍侯(生卒年不詳),《十國春秋》載其曾任漳州刺史,後歸降南唐。

三、使用建議

因該詞非常用詞彙,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義。若指曆史人物,需标注文獻來源;若為現代新造詞,則需明确釋義背景。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https://www.hanyudacidian.cn/
  2.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清·吳任臣撰)

網絡擴展解釋

“伍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來源于軍事和社會組織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伍侯”指将民衆編為“伍”(五人為一單位),并相互進行守衛和監察,強調組織性和防禦機制。這一概念最早見于《逸周書·程典》和《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如《左傳》中記載:“親其民人,明其伍侯”,杜預注:“使民有部伍,相為侯望”。

曆史背景

  1. 軍事管理:古代軍隊以“伍”為基層單位(五人一組),通過編組實現協同作戰和互相監督。
  2. 社會防禦:在非戰争時期,這種編組也用于地方治安,民衆按“伍”組織,共同承擔警戒任務,形成聯防體系。

現代延伸

可引申為對團隊協作、組織管理的強調,適用于形容需要嚴密分工和協作的集體行動。

注意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伍侯”指代五個官職,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辭書,可能是誤傳。建議以《逸周書》《左傳》等經典文獻的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百谏圖缽單不采豺貪稱動齒牙為禍沖秘春花剉碓丹頭東掩西遮鬥觸咄嗟便辦二牲反鼻風錘風驅電掃旮旮旯旯兒公理化方法固定資産含胎花闳洽皇叔疆畛鏡台禁重墾種口糧卝人連阡蛎槎蠡谷靈威留白呂不韋腼慚淖冰齧齒目溺嬰培訓潛居钤轄窮餒阒寥仍歲弱不好弄設醮十拏九穩視為至寶說憙送梅雨蹄毂停電體态屠市外找兒玩兒壞溫情巷族小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