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踮起脚跟而立。谓可以盼见。《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今虽盛强,其亡可跂立而待也。” 胡三省 注:“跂,举踵而立也。”
“跂立”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释义
由“跂”(踮起脚跟)和“立”(站立)组成,字面意为“踮起脚后跟站立”,形容伸长脖子、急切张望的状态。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明确解释:“跂,举踵而立也”。
引申含义
常引申为“事情即将发生,可以预见结果”。例如《资治通鉴》中“其亡可跂立而待也”,意为国家灭亡的结果近在眼前,如同踮脚即可望见。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表达对事态发展的紧迫性判断,隐含“无需长久等待,结局已清晰可见”的意味。
近义词参考
类似表达有“翘首以盼”“指日可待”,但“跂立”更强调结果的迫近性与动作的急切感。
建议参考《资治通鉴》原句或权威古汉语词典,了解更详细的语境用法。
跂立(qí lì)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在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用法。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跂”和“立”。
“跂”字的部首是“足”,总笔画数为十四画。这个字的意思是指两脚分开而站立;也可以表示一种跑步的姿势。在古代,足跟着地而脚尖抬起,就是跂的姿势。
“立”字的部首是“立”,总笔画数为五画。这个字的意思是指站立、树立等动作。
成语“跂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经》中的一首名为《鄘风·高山》的诗篇:“崇崇山阿,跂彼兕虔,言采其蕨。”意思是高高的山,有只站着的鹿,我们采摘山上的蕨菜。这句诗中的“跂彼兕虔”就是指鹿站立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跂立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跂立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跂立」,而在古代的汉字中的写法更为繁复,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的书写形态也发生了改变。
以下是一些关于“跂立”的例句:
与“跂立”相关的其他词汇包括:足迹、行走、站立、站稳等。
与“跂立”近义词有:屹立、矗立。
与“跂立”反义词有:倒下、垮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