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七覺分。《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聲聞、緣覺雖修七覺,猶不能乾,是故菩薩觀諸煩惱,猶如暴河。” 清 許承欽 《石竺山》詩:“身交七覺中,迴溪趁行腳。幽衷入良辰,形神雙寂寞。”
七覺是佛教術語,全稱“七覺支”或“七菩提分”,指修行者在悟道過程中培養的七種覺悟能力。根據《佛學大辭典》與《漢語大詞典》釋義,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七種修持法門:
念覺支
指保持正念,專注觀察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避免陷入散亂或昏沉。《清淨道論》強調其作用是“覺察妄念,回歸當下”(來源:《佛學大辭典》)。
擇法覺支
以智慧辨别佛法真谛與虛妄見解,如《大智度論》所述“善能簡擇諸法真僞”(來源:《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精進覺支
指修持善法時不懈怠的努力,尤其針對斷除煩惱與增長善根的方向。《成唯識論》稱其為“勇猛修善,對治懈怠”(來源:《佛學常見詞彙》)。
喜覺支
因修行進步而生起的法喜,需平衡歡喜與輕安,避免過度亢奮。《瑜伽師地論》指出“喜能滋養禅定,亦須離貪著”(來源:《佛教哲學大詞典》)。
輕安覺支
身心脫離粗重煩惱後的輕盈安樂狀态,為深入禅定的基礎。《俱舍論》描述其“身心調柔,堪任修善”(來源:《法相辭典》)。
定覺支
心念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能力,但需避免執著定境本身。《中阿含經》強調“定中不失覺照”(來源:《漢譯南傳大藏經》)。
舍覺支
對順逆境遇保持平等心,舍棄執著與分别,《大乘義章》釋為“離愛憎故,心住平等”(來源:《佛光大辭典》)。
七覺在佛教實踐中具有動态平衡的特性,如《雜阿含經》所述:“若心沉沒時,當修擇法、精進、喜覺支;若心浮動時,應修輕安、定、舍覺支。”此教法至今仍被漢傳、南傳佛教禅修體系廣泛應用(來源:《原始佛教聖典集成》)。
“七覺”是佛教術語,指“七覺分”(又稱七菩提分),為三十七道品中的修行方法之一,旨在幫助修行者達到覺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七覺”全稱“七覺分”,出自佛教經典《涅槃經》,是修行者通過平衡定慧、斷除煩惱的七種覺悟方法。核心思想是通過這七種覺知的培養,達到身心的解脫與智慧。
根據佛教經典,七覺分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清代詩人許承欽在《石竺山》中寫道:“身交七覺中,迴溪趁行腳”,借用七覺分表達修行者身心寂然的境界。佛教經典《涅槃經》也以“暴河”比喻煩惱,強調七覺分對治煩惱的作用。
部分現代解釋(如形容“懶散之人”)可能與佛教原義無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參考佛教經典或權威釋義以獲取準确理解。
保值剝制寶珠茶八徵變阻器表報裱畫藝人布牌參革慘懔長門倉兄蠢騃存義底貨反唇相稽脯田幹譽夠受的瑰谲寒霭橫徵暴斂紅男綠女花花柳柳荒廢輝特家庭教師階由坤隅羅鉗吉網面面相窺納還蝻蝗女丁婦壬蟠薄滂注葡萄褐清士日和風暖儒家經書閏運三都喪檢飾甲底兵順可順受疏侻死去活來踏節鐵中铮铮望江亭望夷萬事不求人文柏五一國際勞動節閑清霞梯洗漿鋅版